典型的林棲動物,棲息的海拔高度范圍較小。終年棲息于海拔1500-4000米之間的高山、亞高山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內(nèi),喜歡在山勢險峻、水急林密、巨巖陡坡的深山峽谷地區(qū)活動,活動范圍也不大,但有季節(jié)垂直遷移,夏季在森林上緣的草甸或灌叢生活,冬季隨雪線下降至混交林帶活動。
分布區(qū)非常小。國外見于緬甸北部及相鄰的印度阿薩姆東部地區(qū)。在中國分布限于西藏東南部的察隅、波密及米林縣;雅魯藏布江畔的加查、朗縣,墨脫以及林芝等縣,南伸至云南北部的怒江以西。已知分布區(qū)為北緯27°-29°30′,東經(jīng)94°98′之間的范圍內(nèi)。
赤斑羚體長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體重為20千克左右。四肢粗壯,蹄子較大。雌雄均具一對黑色角,短而圓,向上后方傾斜,基部有環(huán)棱。體型與斑羚相似,但頭部、頸、體背以及四肢(除外側(cè)上段污白色外)均為紅棕色,背部中央具有一條黑褐色的縱紋,比斑羚略顯寬闊,腹面黃褐色,體側(cè)稍顯淺淡。鼠鼷部為棕白色,喉部沒有白斑,體毛柔軟,遠看時有如赤狐一般,十分美麗。不同于斑羚,但在頭頂上的雙角之間有一小塊白斑,體毛柔軟,遠看時有如赤狐一般,十分美麗。上、下唇灰白色。尾巴較短,褐黑色,長度不超過10厘米。
冬季為繁殖期。赤斑羚一般在11-12月份及1月發(fā)情,雌獸的表現(xiàn)為活動遲鈍,愿意接受雄獸的嗅聞,高潮時每天接受爬跨10-15次。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左右,此時乳房開始膨大,周圍的被毛變稀,喜歡休息。發(fā)情周期20.2±4天,發(fā)情持續(xù)時間27.1±18.5小時,懷孕期223.8±2.4天。分娩大多在翌年5-6月份(1982年4月也采獲到春季出生的幼羚),時間需要1個小時左右。每胎1-2仔。幼仔出生后即可站立、吃奶,100天以后能夠獨立生活。
赤斑羚僅上海動物園有飼養(yǎng)。他們于1981年從西藏林芝縣捕獲7只(3雄4雌)進行馴養(yǎng)。1984年開始繁殖,至1994年底,已先后繁殖成活24只,其中2只運往廣州動物園飼養(yǎng)。至1995年3月,1981年的7頭赤斑羚還有2雄2雌健在,2頭雌性1995年又已懷孕,仍有繁殖能力。但估計1978年出生的一頭雄羚已于1992年已經(jīng)衰老。由此估計,赤斑羚的飼養(yǎng)壽命在16年以上。
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