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黑熊(學(xué)名:Ursus thibetanus)共有7個亞種。體長150~170厘米,體重150千克左右。體毛黑亮而長,下頦白色,胸部有一塊"V"字形白斑。頭圓,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墊厚實,前后足具5趾,爪尖銳不能伸縮。身體粗壯。棲息于山地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動,善爬樹,游泳;能直立行走。視覺差,嗅覺、聽覺靈敏;食性較雜,以植物葉、芽、果實、種子為食,有時也吃昆蟲、鳥卵和小型獸類。北方的黑熊有冬眠習(xí)性,整個冬季蟄伏洞中,不吃不動,處于半睡眠狀態(tài),至翌年3~4月份出洞活動。夏季交配,懷孕期7個月,每胎1~3仔。分布于歐亞大陸的東部、臺灣、日本等地的森林地帶。
黑熊是一種森林性動物,活動范圍廣泛,棲息地的選擇除了受到食物資源豐富度的影響之外,人為干擾更是關(guān)鍵因素,包括道路密度、距離村落遠(yuǎn)近、游憩壓力等。亞洲黑熊從低海拔600米的熱帶雨林到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干旱河谷灌叢;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以及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寒溫帶暗針葉林,都有棲息。有垂直遷徙的習(xí)慣,夏季棲息在高山,入冬前從高地逐漸轉(zhuǎn)移到海拔較低處,甚至到干旱河谷灌叢地區(qū)。
亞洲黑熊雌熊體重40~140千克,雄熊體重60~200千克,肩高1.2~1.9米。身體粗壯,頭部寬圓,吻較短。鼻端裸露;眼??;耳長約10至12厘米,除胸部有一明顯的倒人字形白色或黃色斑,全身被著富有光澤的漆黑色毛;鼻面部棕褐色或赭色。頰后及頸部兩側(cè)的毛甚長,形成兩個半圓形毛叢,胸部毛最短;前足腕墊發(fā)達(dá),與掌墊相連;前后肢趾。肩部較平,臀部稍大于肩部。尾很短,約長7至8厘米。四肢粗健,前后肢都具五趾,爪彎曲呈角黑色,前足爪長于后足爪。前后足均肥厚,前足的腕墊寬大,與掌墊相連,掌墊與趾墊間有棕黑色、灰黑色短毛;后足蹠墊寬大肥厚,蹠墊與趾墊間也有棕黑色、灰黑色的短毛。
體毛黑色而富有光澤。因東、西部地域差異,毛的長度有些區(qū)別。東部的黑熊毛較短,背毛長4至5厘米,頸側(cè)毛長6至10厘米;西南部的黑熊毛較長,背毛長4至6厘米,頸側(cè)毛長6至14厘米。黑熊胸部的毛較短,一般都未超過4厘米。毛皮一年脫換一次,舊毛的脫落和新毛的長出,為連續(xù)而緩慢的過程。一些黑熊的毛皮沒有絨毛,一些黑熊毛皮進(jìn)入冬季時有絨毛。
東、西部的黑熊的毛色均為富有光澤的漆黑色。其中鼻部毛呈黑褐色、棕褐色;眉額處常有稀疏白毛。胸部由白色、淡黃色、赭色短毛形成“V”字形或“U”字形,部分黑熊胸斑較小,且多呈黃色和赭色。背部毛基灰黑,毛尖深黑,絨毛也呈灰黑色。幼體毛色黑褐,頭部顏色稍淡,呈棕褐沾灰黑,四肢毛色較深,胸部的白斑極為明顯。
黑熊的頭骨略呈長圓形,與棕熊相比,前短后長。吻部較短,鼻骨長度約等于頭骨在第一上臼齒前的橫寬;眼眶前緣至中央門齒齒槽前緣的距離小于左右眶后突之間的距離,額骨平緩,中央不下陷。頂骨較寬;即使老齡個體也達(dá)不到頂骨的三分之一處;乳狀突很發(fā)達(dá),致使頭骨后部顯得寬大。顴弓較弱。腭骨延伸到后臼齒的后面。鼓室扁平。下頜骨短,最后下臼齒位于眼窩前緣的后邊。
亞洲黑熊是典型的林棲動物,北方的黑熊有冬眠習(xí)性,并在大樹的樹洞、巖洞和地洞、圓木或石下、河堤邊、暗溝和淺洼地建立巢穴。秋天會大量進(jìn)食,以準(zhǔn)備冬眠會吃大量食物將脂肪儲存起來,整個冬季蟄伏洞中,不吃不動,處于半睡眠狀態(tài),冬眠后會自動降低體溫、心率,以節(jié)省身體的新陳代謝。至翌年三、四月份出洞。?
亞洲黑熊的嗅覺和聽覺很靈敏,順風(fēng)可聞到半公里以外的氣味,能聽到300步以外的腳步聲。但視覺差,故有“黑瞎子”之稱。亞洲黑熊可以像人類一樣直立行走,也能像人一樣坐著,但行動謹(jǐn)慎又緩慢,很少攻擊人類。一般在夜晚活動,白天在樹洞或巖洞中睡覺。其善于攀爬,可以上到很高的樹上去取果子和蜂蜜;并善游泳。
亞洲黑熊是標(biāo)準(zhǔn)的雜食性動物,而且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吃的食物類別繁雜,包括各種植物的芽、葉、莖、根、果實,以及菇類、蝦、蟹、魚類、無脊椎動物、鳥類、嚙齒類動物和腐肉;也會挖掘蟻窩和蜂巢。雖然肉類在其飲食中只占非常小的部分,但亞洲黑熊被認(rèn)為比美洲黑熊更多食肉。
因為許多天然食物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動,黑熊的主食也常會有季節(jié)性變化的現(xiàn)象。春季時,黑熊多以新鮮多汁的嫩草、樹木的幼芽及嫩葉為主食。夏季,則以各種富含碳水化合物營養(yǎng)份的果實和漿果例如懸鉤子、山枇杷、獼猴桃、及各種樟科的果實,螞蟻、蜜蜂等昆蟲為食。秋、冬季節(jié)時,黑熊則以脂肪含量豐富的堅果為主食,例如山胡桃、殼斗科的橡實。
黑熊基本為獨居動物,只有交配的時候才會雌雄相會,并可能在一起尋找食物。不同地區(qū)的黑熊交配季節(jié)也有所不同,生活在俄羅斯的黑熊在每年的6~7月份交配, 而它們的幼仔通常在12月至翌年的3月間出生;生活在巴基斯坦的黑熊通常在10月份才會交配,幼仔一般在次年的2月前后降生。
受精卵在植入雌性子宮后不發(fā)育,有延遲著床的現(xiàn)象,到雌熊在冬眠期間才開始成長,經(jīng)歷十周的快速發(fā)育。在自然界帶仔的雌熊隔年生殖一次。幼熊通常會在1或2月出生,新生熊仔很小,體重約500克左右,1個月后方睜開眼,雙胞胎很常見,也有1或3仔者。幼熊出生時看不清東西,在春天暖和后,黑熊開始離開巢穴,幼熊也充滿活力,好奇并喜歡玩耍。當(dāng)它們媽媽感覺到危險,它就會叫那些幼熊爬上樹上。通常在第一年的6至8個月斷奶,并在首個冬天和熊媽媽一起生活。而第二年冬天它們已獨立生活。幼熊的生存完全是依靠熊媽媽教它們覓食的技能,怎樣尋找食物和棲身的洞穴,如何尋找庇護(hù)來保暖和避開危險。在繁殖季節(jié),雌熊通常會帶著小熊避開公熊,以免對小熊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