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魚科(學(xué)名:Chaetodontidae)鱸形目的1科,通稱蝴蝶魚。約有12屬120多種。體甚側(cè)扁而高,菱形或近于卵圓形。口小,前位,略能向前伸出。兩頜齒細(xì)長,尖銳,剛毛狀或刷毛狀;腭骨無齒。鰓蓋膜多少與鰓峽相連。有椎骨10-14枚。后顳骨固連于顱骨。側(cè)線完全或不延至尾鰭基。體被中等大或小型弱櫛鱗,奇鰭密被小鰭,無鱗鞘。臀鰭有三鰭棘;尾鰭后緣截形或圓凸。蝴蝶魚一般個(gè)體較小,數(shù)量較少;體色大部鮮艷美麗。中國產(chǎn)蝴蝶魚有9屬約57種。主要分布于南海,只有少部分進(jìn)入東海南部。
廣泛分布于世界各溫帶到熱帶的海域,但絕大多數(shù)生活于印度-西太平洋區(qū),尤其是珊瑚礁海域。
太平洋地區(qū):其中有4屬19種蝴蝶魚分布于西太平洋;3屬6種分布于東太平洋;1屬2種分布于中東太平洋;1屬1種分布于中西太平洋;2屬2種分布于西北太平洋;2屬2種分布于西南太平洋;3屬3種分布于東南太平洋;4屬13種分布于其他太平洋地區(qū)。
印度洋地區(qū):2屬4種分布于東印度洋;4屬21種分布于西印度洋;3屬7種分布于其他印度洋地區(qū)。
大西洋地區(qū):3屬6種分布于西大西洋;2屬2種分布于東大西洋;1屬1種分布于中西大西洋;2屬2種分布于中東大西洋;2屬2種分布于東南大西洋;1屬1種分布于西南大西洋。
其他地區(qū):5屬28種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區(qū);4屬6種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區(qū)。
背鰭硬棘:6-16枚;背鰭軟條:15-30枚;臀鰭硬棘:3-5枚(一般3枚);臀鰭軟條:14-23枚。尾鰭有15枚分支鰭條。
體呈菱形或近于橢圓形,且十分側(cè)扁??谛?,端位,略可伸縮;頜齒細(xì)長,在上下頜形成刷毛狀之狹長齒帶。前鰓蓋骨平滑,但幼魚可能具有鋸齒或被有突棘。體被中或小型之弱櫛鱗或圓鱗。側(cè)線完整,呈弧形,但不明顯。幼魚的頭部,因長有骨質(zhì)板,而被稱之“蝶魚仔魚”。背鰭連續(xù),硬棘部和軟條部間有淺缺刻;腹鰭胸位,具腋鱗;尾鰭一般截形或圓形。
體色會(huì)隨成長而有所變化,而其中之共同點(diǎn)為:小魚在背鰭或身體后方通常長有一偽裝用的眼斑,隨著成長而消失,其目的是用來蒙騙掠食者,使其誤把尾部當(dāng)做頭部攻擊,而爭取逃走的機(jī)會(huì);其次為大部份蝴蝶魚具一條黑色縱帶貫通眼睛,這也是欺敵的一種視覺效果。
蝴蝶魚大部分都生活在20公尺以內(nèi)的淺水水域,是很典型的日行性魚類,白天出來找東西吃、交配,晚上才躲在礁洞里面休息。覓食時(shí),或群游,或成對,或獨(dú)游。食性變異大,有的從礁巖表面啄食躲藏在縫隙里的小型無脊椎動(dòng)物及藻類,有的在水層中撿食浮游動(dòng)物,有的只吃活珊瑚的水螅蟲等。行動(dòng)迅速,稍受驚動(dòng)即躲入珊瑚礁或巖石縫中。它們生活史中需要經(jīng)過一段長時(shí)間的漂流期,而使得人工繁殖不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