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鳥共有4種。中國產(chǎn)2種:柳雷鳥和巖雷鳥,柳雷鳥分布黑龍江流域,巖雷鳥見于新疆北部。柳雷鳥和巖雷鳥均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hù)動物。
雷鳥由于長期在冰雪中生活,形成一系列適應(yīng)凍原生境的特性,例如腿上的毛被厚而長,一直覆蓋到腳趾;腳趾周圍有很多長毛,這樣既保暖,又便于在積雪上行走而不至于下陷;鼻孔外披覆羽毛,可抵擋北極的風(fēng)暴,也有利于向雪下啄取食物。雷鳥嘴粗壯而短,善挖食雪下根莖,幾乎完全吃植物性食物。
雷鳥四季換羽。雄鳥在婚后和冬季之前,夏羽和冬羽完全更換新羽,而春羽和秋羽只是局部替換;雌鳥每年3次換羽,婚前不換羽。雷鳥的冬羽與大地的銀裝一致,雌、雄均全身雪白。春天雄鳥的頭、頸和胸部也換成了有栗棕色橫斑的春羽。雄鳥繁殖前還有換“婚羽”的習(xí)性,用華麗的羽飾來博得雌鳥的青睞。夏天雷鳥上體又換成了黑褐色,具棕黃色斑紋。秋季植被枯黃時,羽毛換成黃栗色。
雷鳥夏、秋季棲于矮樺灌叢、草甸、高山草原等地區(qū),冬季常向氣候較暖地區(qū)移動。以植物嫩枝、葉、根等為主食。極善走,飛行迅速,但不遠(yuǎn)飛。秋冬季集群生活,可達(dá)數(shù)百只。繁殖期一雌配一雄。雌鳥在矮灌木叢、草堆中或長有地衣的巖石處筑巢。每窩產(chǎn)卵5~10枚,多達(dá)12枚,淡米黃色,有時帶褐色斑點(diǎn)。雌鳥孵卵。
雷鳥也是在北極附近的凍原地帶,以及森林草原地帶生活的鳥類,棲息地類型除了北極凍原帶、凍原灌叢森林、多巖石的草甸地帶以外,還棲息在高山針葉林、高山和亞高山草甸等高山地帶。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動,大多為3—5只的小群,冬季有時甚至可達(dá)100只以上。主要多在地面上活動,冬季晚上則棲息于雪穴之中。食物主要是樺樹、柳樹,以及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芽包、嫩葉、花、漿果、種子和果實(shí)等。
雷鳥屬鳥綱、雞形目、松雞科。又名“雪雞”,拉丁學(xué)名為Lagopusmutus。主要分布于北極苔原凍土帶和高山的樹線以上,在中國僅見于新疆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地區(qū)。雷鳥是一種中小型鳥類,體長36~40厘米。夏季時,上體呈黑褐色,并間有黃棕色斑紋,羽端具有白色的狹邊。喉部及胸部為沙黃色,并有黑褐色橫斑。下體呈白色,尾部為黑褐色,先端有白色狹邊。腳及趾均覆蓋有白羽。冬季時,雌、雄鳥均為白色,但尾部呈黑色。自嘴角至眼后有一條寬的黑色過眼紋。
在中國的繁殖期是4~5月,1雌配1雄,兩性共同筑巢。巢置于地面草叢中或灌木下,為1橢圓形小坑,內(nèi)鋪少量枯枝、草葉和殘羽。每窩產(chǎn)卵8~12枚,淡黃色,滿布褐色斑點(diǎn)。
雌鳥六七月產(chǎn)卵,每窩5~20枚,孵化期22~26天。
雷鳥的繁殖期為6—8月,配偶方式也是嚴(yán)格的“一夫一妻”制。雄鳥到達(dá)繁殖地后首先進(jìn)行領(lǐng)地的分割,并各自在自己的領(lǐng)地內(nèi)不停地鳴叫和飛翔,同時眼睛上面的肉冠膨大,色彩也變成更為鮮艷的血紅色。如果有其他雄鳥入侵時,就將肉冠豎起,尾羽敞開,立刻飛過去驅(qū)趕,領(lǐng)域性極強(qiáng)。而當(dāng)雌鳥被它的求偶鳴叫吸引到領(lǐng)地內(nèi)時,則弓著頸部,翹著尾羽跑過來,同時半張著雙翅,頭部向雌鳥伸出,表示求愛。雌鳥則低著頭,微張著雙翅,伸體向下傾斜。然后雄鳥跳到雌鳥的背上,咬住后頸的羽毛進(jìn)行交尾。每只雄烏可以與2一3只雌鳥交尾。交尾結(jié)束后,雌鳥就獨(dú)自開始營巢,通常營巢于雄鳥的領(lǐng)地中。巢多筑在富有灌木的高山苔原或山坡巖石附近,常有巖石或灌木隱藏。巢較為簡陋,每窩產(chǎn)卵6—13枚,卵的顏色為赭色,具密布的栗色斑點(diǎn)。孵化期為24—26天。雛鳥孵出后隨親鳥轉(zhuǎn)移到地勢較高的潮濕溫暖的山坡地帶,形成較大的群體。
雷鳥廣布于北美洲的北部以及歐亞大陸極北部的北極圈內(nèi),但在法國北部、意大利北部、蒙古北部、俄羅斯東部、我國西北部,以及日本中部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亞種分化多達(dá)27個,其中分布于中國的僅有新疆亞種,見于新疆阿勒泰、青河、富蘊(yùn)、布爾津、福海、哈巴河等地的阿爾泰山地區(qū)。本種在中國分布區(qū)狹窄,數(shù)量稀少,應(yīng)嚴(yán)加保護(hù)。屬于國家二級保護(hù)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