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食螺龜(學名:Malayemys subtrijuga)顎微鉤曲。上顎骨咀嚼面有強脊,但前顎骨無脊。背甲脊部隆起來或平,前緣可有頸缺,前、后緣可為鋸齒狀;頸盾寬,三角形;臀盾2枚。椎板六邊形,通常有2枚臀上板;內腹板位于肱胸盾縫的前面。腹甲后緣缺刻深。四肢圓柱形,前肢5爪。頭較寬大,頂部呈黑色;邊緣有一“V”型白色條紋,過眼框上部延伸到頸部,且條紋逐漸變粗;吻鈍,喜暖怕寒,生活于溪流、沼澤、稻田中。喜食蝸牛、小魚、蚯蚓、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
分布于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
馬來食螺龜體型中等,背甲長可達21厘米。頭較寬大,頂部呈黑色;邊緣有一“V”型白色條紋,過眼框上部延伸到頸部,且條紋逐漸變粗;吻鈍,眼部周圍被白色眼線包圍,似戴一眼鏡;鼻孔處有四條白色縱條紋,自眼眶前端有一黃白色斑點,且斑點下端有一黃白色斜條紋,過眼眶下延伸到頸部,且逐漸變粗;上頜中央呈“A”型,下頜中央有2條白色粗條紋,延伸到頸部,頸部呈黑色,有數(shù)條,粗細不一的縱條紋。
背甲黑色,中央3條脊棱較明顯;緣盾邊緣呈黃色(幼體明顯),甲橋處有黑色斑塊;腹甲黃色,每塊盾片上有大黑斑塊;腹中后緣缺刻較深。四肢黑色,邊緣有黃白。色縱條紋,指、趾間具蹼。雌、雄的腹甲中央均平坦,無凹陷。鑒別時依據(jù)尾部的形狀,尾粗且長的龜為雄性,反之則為雌性。
棲息于河川水田和池沼的區(qū)域,一般棲息于水流緩慢的溪流或沼澤中,以水生蝸牛,淡水螺類,蛤蜆貝類為主食。偶爾捕食水生昆蟲或蝦蟹。這種特殊的食性使得食蝸龜在長期人工飼養(yǎng)下并不容易適應,除非能夠經(jīng)常提供甲殼類食物,生性較為膽怯,所以在飼養(yǎng)初期盡量不要驚擾它們。以田螺為食,喜食蝸牛、小魚、蚯蚓、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
很難飼養(yǎng),新手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免得害了他們。
東南亞的龜龜一般來說都比較敏感、膽小而溫和,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力較弱。有很多還是野生個體,在野蠻的地獄式捕捉、運輸過程中他們受盡折磨,精神上高度緊迫,也可能有外傷疾病。所以到家后,要緊的不是喂食而是補水、靜養(yǎng)。
先檢查龜龜是否有外傷或疾病,有的話對癥處理。
對于健康的個體,可以入水飼養(yǎng),飼養(yǎng)容器中最好有隱蔽處,而不只是光禿禿的一缸水。如果沒有隱蔽處,最好將整個容器安置于陰暗、安靜的地方,盡量不去打擾他,以渡過最初的適應期。
當然還要保持適宜的溫度。
健康個體這樣靜養(yǎng)一段時間后,有可能會慢慢恢復和適應。
新進的龜一定要用晾過兩天的水,不能直接用剛從水龍頭出來的自來水。
以后的飼養(yǎng)中,也要注意保持水質潔凈良好,東南亞的龜龜都比較容易爛甲。
靜養(yǎng)三天以后,可以嘗試喂食。當發(fā)現(xiàn)他伸長脖子在水底低頭慢慢游動,好象找食物的樣子時,把準備好的牛肉、小蝦或者蝸牛放在水里,切記不用放在他的眼前,因為那樣根本沒用,反而容易嚇到他,只有讓他自己搜索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蝸牛要把殼壓碎,但不用剔除干凈。
第一次喂食不要多,少量,只要開食就好。開食后的最初階段,每次喂食間隔一兩天,還是要少量。同時觀察他的排泄情況,如果只吃不拉,就暫時不要再喂了,因為那說明食物沒有消化。檢查看看是否溫度太低或者給的食物不容易消化,有的話及時糾正。
野生的個體在受盡苦難到達飼養(yǎng)者手中之后,很多都有了腸胃炎,常見的表現(xiàn)就是吃了不拉或者拉稀。對于有腸胃炎的個體,喂得越多,腸胃負擔越大,狀態(tài)惡化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在開食后的最初階段注意觀察排泄情況更為重要,如發(fā)現(xiàn)有腸胃疾病的癥狀,對癥處理。
觀察后如排泄正常,再慢慢增加食量,最好定時投喂。
總之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擔心龜會餓死,不要多喂。
另外,他們食性較特殊,在野外以水生蝸牛、淡水螺類、蛤蜆貝類為主食,偶爾捕食水生昆蟲或蝦蟹。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擁有強而有力的上下顎,可以輕易咬碎這些小型淡水甲殼類動物再加以吞食。有條件多提供這類食餌,不過很遺憾,我國的螺殼明顯要比東南亞的硬,成龜也很難咬碎一個成體螺螄,所以需要飼養(yǎng)者堅持定期敲螺螄。
不要輕易嘗試與其他龜混養(yǎng),尤其是新來的龜和幼龜,等完全適應環(huán)境以后再作其他考慮。
關于冬眠:熱帶龜種,不建議冬眠,冬季加溫飼養(yǎng),健康個體保持在26度左右即可。
其余照顧方法、加溫過冬的方法,請參見“水龜?shù)幕菊疹櫡椒ā薄?/p>
在雌雄的辨別上并不困難,雄性體型較小尾巴比較粗大。雌性每次可以產(chǎn)下3-6顆蛋,在29度的溫度之下約70-90天可以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