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博物館,它結束了中國沒有一座與海洋大國地位相匹配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博物館的歷史。博物館建筑主體3層局部4層,陳列展覽內容圍繞“海洋與人類”主題展開,分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態(tài)”三大版塊,同時設有博物館商店、餐廳、咖啡廳、影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國家級海洋博物館,她不是海洋技術博物館,也不是海洋生物博物館,而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的博物館,如果說故宮是中華民族陸地文明的代表性博物館,那么,國家海洋博物館則是中華民族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博物館,兵馬俑之于西安,故宮之于北京,海洋博物館之于天津,從西向東,勾勒出中華文明2000多年來陸地黃色文明和海洋藍色文明交相輝映的人文景象。
遠古海洋展廳以地質年代為軸,通過展覽疊層石、三葉蟲、鸚鵡螺、菊石、魚龍等1158件化石標本,講述了46億年以來地球、海洋和生命的演化故事。
采集自中國天津薊縣的疊層石,它是地球出現(xiàn)氧氣這一過程的見證。最早產生氧氣的生物,主要是一種叫做藍細菌的低等原核生物。藍細菌的光合作用吸附周圍的碎屑顆粒,留下一層層的礦物質沉積,以每年一毫米的速度逐漸積累成了疊層石。
展線左邊的一個展板,講述了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震旦紀大冰期時代整個地球處于平均氣溫零下30至40度的環(huán)境之中,生命在火山口等適宜生命繁衍生息的地帶繼續(xù)生存了下來。同時,在火山爆發(fā)等活動的持續(xù)引導下,地球逐漸回溫,大冰期結束。
龍的時代展廳通過展覽魚龍、翼龍化石及霸王龍化石模型揭示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這一主題。
魚龍不是恐龍,是一種最為特化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魚龍有著流線型的體型和槳狀四肢,外型與魚、海豚相似,所以被命名為魚龍。它的身體呈紡錘形,外形似魚,四肢鰭化,尾鰭上葉短,下葉長,頸極短,眼大,吻突出較長,牙齒尖銳,這些形態(tài)上的特征表明魚龍類已完全適應了海洋中的生活,并且它們生活在中生代海洋中的各個角落。
幻龍的體型細長,頭骨小而扁平,頸部和四肢較長,眼孔小于顳孔,長的頜骨邊緣有為數(shù)眾多的尖利的牙齒?;祠~龍是一種中小型魚龍,眼孔大而圓,吻部尖而長,與其他的魚龍一樣,盤縣混魚龍頸部也很短。
今日海洋展廳展示了本底海洋、生命海洋、海洋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3大部分知識,整個展廳5000余件精美標本令人贊嘆,有長達9.4米的鯨鯊標本,極其罕見的懷孕雙髻鯊塑化標本,海底滑翔機蝠鲼、大王烏賊以及300余種五彩斑斕的魚類、100多種海生鳥類、品類較全的一套中國海域無脊椎動物標本。
由陸到海的過渡地帶我們稱之為海岸帶。海岸帶通常分為潮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在右邊的展柜中,您看到的就是生活在不同區(qū)域的海洋生物。潮上帶是經常暴露于海水面之上,僅在特大潮或暴風浪時才被海水淹沒的陸上地帶,如海蝕崖、灘肩或沿岸沙堤及海岸沙丘等。玉黍螺類、沙蟹、變形蟹、濱螺等常棲息于此。
大王烏賊是世界上第二大軟體動物,此展品是國內一件大王烏賊塑化標本,是館內重要展品之一。撈于太平洋,長約8.3米。大王烏賊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生活在深海中,幼年大王烏賊可達8~10米,成年大王烏賊可達20米。大王烏賊的體表有豐富的色素細胞,色素細胞的收縮和膨脹能使大王烏賊變化體表顏色,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同時躲避天敵。
發(fā)現(xiàn)之旅展廳展現(xiàn)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興起,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勇敢的探險家克服了種種困難讓地球的全貌逐漸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地雀共有14種,分布在13個島嶼上,每個島嶼分別有其中的3—10種,它們形態(tài)上大同小異,主要是喙差別較大,但都與南美大陸種類相似。達爾文后來進一步地研究認為,這些鳥類原來來自南美大陸,由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選擇的作用,逐漸分化發(fā)展成為不同的物種。觀察到地雀的奇怪現(xiàn)象,使達爾文聯(lián)想到這里所有動物與南美大陸上的動物的差別,后來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的生物進化理論。
周二到周五:9:00-17:00
周六、周日:9:00-18:00
法定節(jié)假日:9:00-19:00
每日閉館時間提前30分鐘停止入館。
1、乘坐生態(tài)城公交3、4號線至海博館站。
2、乘坐濱海公交972路、947路海博館專線至海洋博物館公交站。
3、乘坐地鐵9號線達到東海路站換乘濱海公交127路到中生大道站換乘生態(tài)城公交3號線至海博館站。
三葉蟲的背部以兩條背溝為界分為了三個部分,所以稱之為三葉蟲。三葉蟲化石一般都在石灰?guī)r、頁巖等處被發(fā)現(xiàn),說明三葉蟲大多是在淺?;顒拥?。寒武紀相關化石中,三葉蟲一族的化石占到了60%,寒武紀甚至也被專家稱為“三葉蟲的時代”,可見三葉蟲在寒武紀海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奧陶紀距今約4.85-億年-4.43億年間。奧陶紀時期,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大部分地區(qū)都被海水覆蓋,海生生物較寒武紀更為繁盛,其中以鸚鵡螺、三葉蟲等為代表性生物,晚期由于大規(guī)模全球變冷,超過一半的物種經歷了滅頂之災。直角石是鸚鵡螺類中的一種,分布廣泛,是奧陶紀晚期的頂級掠食者之一。在后來的演化過程中,鸚鵡螺類殼的形態(tài)也由直角石式殼逐漸演化出了弓角石式殼、袋角石式殼、鸚鵡螺殼等多種形態(tài)。鸚鵡螺通常白天休息,夜晚則比較活躍,以三葉蟲為主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