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制于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已被收入《中國名吃譜》一書。關于呱嗒名字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呱嗒形似藝人說快板的道具“呱嗒板”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取名叫呱嗒是因為將其吃在嘴里,會發(fā)出“呱嗒”的聲音;還有一種可能是,在制作呱嗒的時候,制作工人把面團制作成呱嗒型時,搟面杖與面團在案板上結合,會發(fā)出“呱嗒呱嗒”的擬聲聲音,尤其是制作完畢最后一下的響聲最大,也最為清脆,顧名曰“呱嗒”。
眾多呱嗒中,尤以沙鎮(zhèn)呱嗒最為有名,而沙鎮(zhèn)呱嗒又以“楊家呱嗒”最為有名。沙鎮(zhèn)東街的楊氏家族,從山西老家?guī)碜鎮(zhèn)骷迦怙灥慕^活,鄭板橋到范縣做縣官時經過沙鎮(zhèn),便前去親眼看看。鄭板橋正對著一個生肉餅專心致志地看時,被身后的人撞了一下,他的一只手正好把一個生肉餅壓扁了。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把這個被壓扁的肉餅煎熟吃了,頓感味道特別,照此又煎了幾個,照樣很香。后來,主人根據(jù)當時鄭板橋壓生餅的聲音和形狀,取名為呱嗒。
歷經200多年的傳承,連楊氏家族的傳人們也無法斷定,他們的先人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取了“呱嗒”這個名字。它遍布于聊城城里的大街小巷。每逢城鎮(zhèn)鬧市,鄉(xiāng)間集日,大多有設攤者供應,發(fā)展較好的,都有了自己的門面,打起了自己的招牌。
近幾年,隨著我市經濟的發(fā)展、對外交流的增多,呱嗒走出鄉(xiāng)土,流傳到了各地?!昂芏嘣谕馍蠈W的學生,離開聊城時,通常都會帶上幾個呱嗒送人,有的被帶到深圳、香港、澳門,還有的被帶到了新加坡。有到沙鎮(zhèn)不吃呱嗒,等于到泰山沒看日出一說。很多來聊出差、旅游的,都慕名前來吃呱嗒?!睏顟椛甑呐畠簵钚愣f。
“沙鎮(zhèn)呱嗒以楊氏為正宗,以前傳授打呱嗒的技藝時很嚴格,甚至有傳男不傳女之說。但現(xiàn)在,人的思想觀念都沒那么保守了?!睏顟椛暾f。
楊憲申說,最初是教親戚打呱嗒,后來也教一些素不相識、慕名而來的求學者。打呱嗒的人多了,莘縣、陽谷、冠縣、濟南、北京等地都有。
1992年,東昌府區(qū)沙鎮(zhèn)郭耿村29歲的村民耿學金闖北京,憑著一手打呱嗒的手藝,在北京開了一家小吃店。一位年逾七十的老人品嘗過呱嗒后對耿學金說:“你賣的呱嗒就是以前我在山東吃過的狀元餅,我給你寫個牌子吧,保證生意興隆?!庇谑抢先思矔吧綎|名吃狀元餅”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食客們連聲稱贊。牌子掛在店門口后,小店的生意立即火了起來。
呱嗒是一種煎烙的餡類小食品。尤以沙鎮(zhèn)呱嗒最為有名。個頭很大,有肉餡和雞蛋餡,香酥可口,價格實惠。制作技術精巧,味道鮮美。其餡料有肉餡、雞蛋餡、肉蛋混合餡(又名“風攪雪”)等多種。在包制時,先用燙面和面,隨季節(jié)變化,按不同比例調制,卷以配好餡料,兩端捏實,軋成橢圓餅型,后放入油鍋煎制而成。食之香酥,味道可口,加之有餡有面,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胃口自由選擇肉餡或蛋餡,備受普通百姓的歡迎。在城鎮(zhèn)鬧市、鄉(xiāng)間集日,常年有設攤者供應。
具體步驟如下:
材料:面500克、五花肉餡250克、蔥白末、料酒、醬油、姜末、香油少許,鹽、五香粉、胡椒粉、味精、淀粉適量。
做法:
1、將面分成2份,其中一分和成燙面,另一份和成死面,然后將兩份面和在一起至表面光滑,醒發(fā)半個小時待用。(冬天按燙面40%、死面60%的比例),這些最好頭天晚上做好,醒發(fā)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做時,面有伸展性。
2、將五花肉餡、蔥白末、料酒、醬油、姜末、香油、鹽、五香粉、味精、淀粉等和在一起,拌勻。
3、將和好面揪成劑子。我約摸著揪的,大至一個小饃頭的量,多余的最后可揪下去。
4、面板上抹上油,將劑子攤成長30厘米、寬12厘米,很薄的長條片,抹上拌好的肉餡,卷起,兩端捏實。然后在上面再抹上點油,稍停會搟成長條餅。
5、放入油鍋(小火)煎制兩面微鼓,成金黃色即成。
搭配小米粥、吊爐燒餅可謂豐盛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