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團是流傳千年位于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的傳統(tǒng)面食小吃,在方言里又叫做“碗凸、碗托、碗坨、碗脫、碗團”。碗團是用蕎面同水揉到一塊兒,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以后即成。
食用時,澆上醋、蒜、秘制油辣椒,再將它用小刀劃開,即可食用。碗碗團在柳林縣一帶非常有名氣的小吃,大街小巷都有賣碗砣的商販的身影,許多游客在柳林縣游玩時都會吃上一碗。碗團由石勒發(fā)明于西晉初年,可冷食或者熱食。用蕎麥仁加水滲透碾壓,漸漸加水,摻成糊狀,過濾去渣,稠度以掛勺為宜。而后將粉糊盛碗入籠,旺火蒸熟后晾涼,從碗中脫出成,故名碗砣。其色淺灰,食時切片,狀若柳葉。調(diào)拌湯汁用鹽、醋、油潑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兌而成。蕎面碗坨,在柳林縣很普遍的一種民間食品。蕎面碗坨在諸多的蕎面食品中,有著鮮明的特色,筋軟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厭,常吃常新。
碗團一般置于闊口淺底碗里,做好的碗團是一層銀圓薄厚略發(fā)烏色的面結(jié)晶,吃時用鋼鋸條磨成的小刀,把碗里那淺淺的一層面食割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拌以辣椒油、陳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間酸甜咸辣味溢滿口腔。細品,似乎還有點點苦味。
碗坨就是以蕎面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是:用蕎面、雜豆面(綠豆最好)各半(豆面也可適量少放點),配上少許五香粉、花椒粉,像熬粥一樣熬熟(漢民也可加豬血),倒入碗內(nèi)晾成坨,而后打塊上鐺煎透,吃時放麻醬、蒜泥、醋等佐料。這道小吃味道鮮香,是頗受群眾歡迎的大眾化食品。
主料
碗坨一個,香菜適量
輔料
醬油適量,醋適量,蒜泥汁適量,香油適量
做法
1.準備好主料碗坨。
2.切成條、刀稍稍顫抖就能出花紋的。
3.調(diào)好醬汁。
4.澆上汁液、放上香菜、攪拌一下就可以開吃了。
食材
主料
蕎麥面250g
輔料
蒜泥50g、醬油15g、醋30g、辣椒油10g、芥末糊15g、味精0.2g、精鹽2g
步驟
1.用涼水把蕎麥粉調(diào)成稀漿盛在大碗里,上籠蒸熟,晾涼。
2.把蒜泥,醬油,醋,辣椒油,芥末糊,味精同放在一個碗里調(diào)均勻。
3.把碗坨用小刀削成面魚兒,碼在碗里,把調(diào)料澆在上面即可。
碗坨是用蕎麥面同豬血揉到一塊兒,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以后即成。食用時,將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塊,在油鍋中煎透,盛入碗內(nèi),澆上芝麻醬、蒜汁、陳醋、鹽、味精等作料,用竹簽扎著吃。這與北京的灌腸極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據(jù)說清廷在避暑山莊時曾專門打發(fā)人到街上買回來嘗這口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