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的沼澤地、河流保護地段中水流緩慢的區(qū)域、湖泊等淡水水域,以及咸淡水水域等。
原產地: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爪哇-可能絕滅、加里曼丹島)、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泰國。
再引進:越南。
暹羅鱷屬中型鱷,成體最長可達400厘米,常見成體長250-300厘米,孵出雛鱷長越25厘米。體長3-4米。成體吻部寬,喉部鱗甲橫排。前頜齒4,上頜齒13-14,頜齒15,齒總數64-66。幼體金褐色,尾部有黑色條紋。
吻中等長,稍凹,長度約為吻基寬度的1.5-1.6倍。兩眼眶前端有一對短的尖銳的棱嵴,額上介于兩眼眶之間有一明顯的眶間縱骨嵴,鱗骨突出成一高嵴??陂]合時第四下頜齒嵌入上頜的一個外刻痕內,該齒外露。下頜骨聯合延伸到第四或第五齒水平面。所有齒均植入牙床上分離的窩內。齒式:5+13-14/15。
前肢指基部有微蹼。后枕鱗由4塊稍大的鱗片組成,排成一橫排,左右對稱,鱗片彼此分開。項鱗6塊排列成群,中間4塊排成一正方形,正方形外側各附1鱗,項鱗與后枕鱗及背鱗彼此分開,距離較大。背鱗16-18橫排,每排6鱗,背鱗被限制在背中部,不伸向體側。體側每邊有2縱列稍大且略突起的鱗片。腹領由稍擴大的鱗排成一橫排。腹鱗有皮膚感官,30-34橫排。尾背有雙列鬣鱗19-20對,單列鬣鱗17-19個。尾下鱗環(huán)列,泄殖腔孔周圍為許多小鱗所環(huán)繞,后緣與小磷插入較大的環(huán)狀尾下鱗之間,向后延伸5-7圈,因此,看上去泄殖腔孔后緣有一條細線向尾后延伸,這一特征是暹羅鱷的鑒別特征。
上體呈暗橄欖綠色或淺棕綠色,帶有黑色斑點,尾和背上有暗橫帶斑,腹部呈白色或淡黃白色。
原產地: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爪哇-可能絕滅、加里曼丹島)、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泰國。
再引進:越南。
每年4-5月繁殖,雄性以身軀壓在雌性背上,前肢抓緊雌鱷不放,用尾繞著雌性后段,進行交配,持續(xù)數小時之久。
雌鱷在交配后兩個月開始尋找產卵的地方。它們產卵每年都回到同一個巢穴,這種產卵的“家”是它們最初就看好的,有時,它難免受到破壞,因此,要么另覓新“家”,要么得多花精力修補一下。雌鱷必須動用口中的腮腺發(fā)出的氣味來標明所選擇的這個地點,一般說來,鱷的氣味也即是它們的身份證明。
雌性利用堆筑腐草作為巢穴,在巢中產卵20-50枚,孵化期約80天。有著一身粗糙厚皮的鱷其實也很精細,在小鱷出殼很費勁時,雌鱷便把蛋拾起來,放在牙齒間輕輕滾動,而且用的力要恰到好處,既要使蛋殼破裂開來,又不能傷害到小鱷。10歲左右達到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