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博物館,位于湖北省武漢市,由中科院建立于1954年,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館投資2400萬元,歷時兩年多建設而成,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并專門開辟了“水生生物世界的奧妙”科普展覽,其中有活化石矛尾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白鱘、白鰭豚;二級保護動物江豚、山瑞鱉、大鯢、胭脂魚和揚子鱷等。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的前身淡水魚類博物館自1930年建立以來,除作為東亞淡水魚類的研究中心外,還擔負著科普教育的任務,并一直對國內(nèi)外各類人員開放。
水生生物博物館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展示有白鱘、白鱀豚等滅絕物種;中華鱘、揚子鱷、長江江豚、胭脂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特別展示了長江魚類和青藏高原魚類的多樣性。博物館收藏有被譽為活化石的矛尾魚標本。本博物館通過圖片、視頻和文字等方式,展示了藻類、水生植物、水生無脊椎動物、鯨類等水生生物類群。博物館還展示了部分魚類和水生生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水生生物博物館也肩負有科普教育的重任,設有科普課堂,不定期講座;網(wǎng)上博物館,開發(fā)有手機APP等。
目前,水生生物博物館有庫房1500平方米,收藏有40萬號標本,包括我國淡水魚類標本1000余種,30余萬號;魚類模式標本260種;產(chǎn)自國外3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魚類標本600余種;藻類標本2萬多號;以及部分水生無脊椎動物標本。本博物館的魚類收藏中,最具特色的是鯉形目和鯉科的標本最為完整,反映了東亞魚類區(qū)系的特點,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由于獨具特色的收藏和高水平的研究,本博物館已成為亞洲淡水魚類多樣性研究的中心。
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8:30-12:00(11:30停止入場),下午14:30-17:30(17:00停止入場)(每周一上午閉館)
(請至少提前一天預約)
乘武漢公交402路到東湖南路水生所站下即可到達
水生生物博物館的前身是1930年成立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34年自然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動植物研究所先后遷至湖南南岳、廣西陽朔,最后轉移到重慶北碚??箲?zhàn)勝利以后,該研究所遷到上海。1950年,該研究所在上海改組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水生生物研究所從上海遷至武漢,原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積累的大量淡水魚類標本和資料也隨之被帶到武漢,其中最寶貴的是一些命名新種的模式標本。此后,標本收藏不斷增加,發(fā)展為淡水魚類標本館。同時,水生所從事水生無脊椎動物和藻類的研究室,也分別建立了無脊椎動物、藻類等多個獨立的標本室。2005年,以淡水魚類標本館為主體,整合其他標本收藏構成了水生生物博物館。
經(jīng)典分類學人才項目:依托博物館開展的標本分類工作
新型水生動物保存液研制及保藏技術研究:依托博物館開展的標本保藏技術研發(fā)工作。
生生物博物館相關的研究在世界魚類學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成果包括鯉科魚類志、高原魚類的生物地理學和東亞魚類的起源演化研究。先后有伍獻文院士、陳宜瑜院士和曹文宣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為該博物館的收藏和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80多年來,以水生生物博物館為依托,科研人員重點開展了魚類學、養(yǎng)殖學和魚類遺傳育種研究?!八拇蠹音~人工繁殖”、“魚類遺傳育種工程”、“異育銀鯽的培育與應用”、“世界第一例克隆魚”、“世界第一例轉基因魚”等一大批舉世矚目的成果相繼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