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4種長尾雉,即黑長尾雉、白冠長尾雉、黑頸長尾雉和白頸長尾雉。其中黑長尾雉僅產(chǎn)在臺灣省,而白冠長尾雉為廣布種。
在我國中部及北部的山區(qū)為留鳥,終年棲息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地稀疏闊葉林中,清晨開始活動,晚上在樹上過夜。食堅果、漿果和種子。一般不鳴叫,在地面茅草叢中筑簡單的巢,產(chǎn)卵育雛。窩有卵8~10枚。雄鳥尾羽中最長的兩根,常被選做京劇武將演員頭盔上的裝飾品。因數(shù)量稀少,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他3種長尾雉為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ellioti)、黑頸長尾雉(Syrmaticushu-miae)和黑長尾雉(Syrmaticusmikado),由于數(shù)量極少,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長尾雉的活動僅限在600~2000米的高山地區(qū),而不在300米以下的地方。棲息地兩側(cè)是懸崖陡壁的山谷。它具有一種特殊的飛行本領(lǐng),當由一棵樹飛向另一棵并準備降落時,它可以驟然停止,利用它的長尾作控制,把身體向后一轉(zhuǎn),依靠尾羽和翅膀抵住空氣,一下子平平穩(wěn)穩(wěn)地落在樹枝上,羽毛絲毫不受任何損傷,真像一名技術(shù)高超的“雜技演員”。
上體棕黃色,有紅、白、黑、褐等色斑紋;雌鳥尾羽短,長度僅有雄鳥的1/3。頭和頸部白色,但在兩眼間和頭頂后方圍有1道黑圈。
長尾雉主要以松、柏的果實為食。春天一開始就進入繁殖期,此時雄雉之間為爭奪配偶經(jīng)常展開格斗。常見有一二只雌雉與一只雄雉相配。巢很簡單,就在草地上的淺窩處,甚至內(nèi)里很少有鋪墊物。每次產(chǎn)卵7個左右,卵呈油灰色。2004年開始長尾雉可以人工飼養(yǎng),每年可產(chǎn)卵40~50枚,并可用人工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