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灰葉猴適應(yīng)于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從印度拉賈斯坦邦沙漠邊緣干旱地區(qū)到西高止山脈的熱帶常綠雨林。也出沒和生活在人類居住區(qū)附近,包括印度喬德普爾城,在此有一百萬的總量(2008)。從海拔100米到喜馬拉雅山海拔4270米的高度。在印度是棲息于森林的靈長類動物,但在孟加拉國卻生活在森林開放地帶。生存地的降雨量在10至200厘米的范圍,變化很大。該物種能夠承受的溫度范圍很寬,從-7?C到46?C。是地棲性較強的種類,每天80%的時間都是在地面上活動。
原產(chǎn)地:印度(比哈爾,奧里薩邦);引進(jìn):孟加拉國。
印度灰葉猴俗稱印度灰葉猴,體長約58.5-64厘米,體重9.9-13千克,尾長達(dá)100厘米以上,頰毛和眉毛發(fā)達(dá)。以身長或尾部長得名。體毛主要為褐色和灰色,背部有紅色,腹面有白色毛皮。額部有一些灰白色的毛,呈旋狀輻射,腳、手、臉和耳朵黑色,面頰上有一圈白色的毛。頭頂冠毛。眉毛向前長出,也很長。頭、面、頦、喉都長有白毛,長相頗為瀟灑。初生時皮膚蒼白,但在三個月前變黑;毛色也與成年不同,為棕黑色,到二至五個月大時成為淺灰色,隨后逐漸變成黃褐色,成年才轉(zhuǎn)成灰黃褐色。頭部圓,吻部短,四肢都很長,尾巴通常比身體長,呈土灰色或灰棕色。性別二態(tài)性,雄性略大于雌性。
平時喜歡結(jié)成十余只的小群或者接近100只的大群在一起活動,每天要花上5個小時來互相理毛。叫聲比較低沉,經(jīng)常發(fā)出“嗚波”的聲音,既是成員之間聯(lián)絡(luò)的信號,又對相鄰的其他種群起到占有領(lǐng)地的警告作用。無論是在地面上奔跑,還是在樹枝上跳躍時,總是把長長的尾巴彎曲著高高地翹起來,顯得十分的神氣。它跳躍的本領(lǐng)很高,常常一縱身就達(dá)8米以上,還能從12米高的樹上輕松地跳到地面。
印度灰葉猴常在河谷兩旁林間石崖上出沒,但也很喜歡空曠的地方。常集聚成大群,多達(dá)上百只。每個猴群各占一個活動范圍,約三十至六十平方公里。各群的活動范圍可以重疊,非常和睦相處,甚至在同一樹上兩群相遇,也不爭斗。每群各有自己活動的中心區(qū),包括睡覺的樹、喜歡吃的樹和水源。猴群有的是清一色的雄猴群,有的為雌雄兩性合群。如果單身雄猴闖進(jìn)兩性群,兩性群的頭猴會立即出擊,驅(qū)趕這個闖入者。在雌雄兩性群里,擔(dān)任頭猴的雄猴經(jīng)常調(diào)換。這類雄猴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tài),欺凌孱弱,作威作福。不過小猴子則受優(yōu)待,可免挨打受欺。
印度灰葉猴覓食大多在早晨和黃昏時進(jìn)行,主要吃各種樹葉枝芽,占食物總量的54%左右,取食的花朵約占食物的5%,果實約占37%。不同地方的印度灰葉猴旱季可以好幾個月不飲水,因為除了從植物中攝取水分外,還能飲用自己的尿以解干渴。印度灰葉猴喜食各種果子、樹葉、嫩芽、花朵等。生活在人類居住區(qū)附近的人有時襲擊花園和莊稼。居住在寺廟附近的族群會依賴人類給予的食物。在喜馬拉雅山下雪的冬季,會依靠松樹的樹皮和樹枝來裹腹。通常在太陽起后出來覓食,中午作較長時間歇息,下午再進(jìn)行活動和進(jìn)食,傍晚回到樹上睡覺。
雌獸的懷孕期大約為168-196天,每胎產(chǎn)1仔,哺乳期為2年。棲息在高山地區(qū)的印度灰葉猴,雌獸每年4月份生產(chǎn),在寒冬到來之前,幼仔便已經(jīng)長大,基本能夠獨立生活了,而在熱帶地區(qū)生活的印度灰葉猴,一年四季則均可以生育。新出生的幼仔為黑褐色,顏面部為粉色,與成體不同,3個月以后才變成黑色,雌性4歲達(dá)到性成熟,雄性則要到6歲才能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