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生存環(huán)境是落葉,半落葉,常綠的熱帶雨林。也可在較為干燥的沙漠環(huán)境中生存。以陸地生活為主,喜歡棲息于山區(qū)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庫等地。
刺尾巨蜥指名亞種分布于澳大利亞的中部、西部和北部,從西海岸的布魯姆島,通過的金伯利和卡奔塔利亞灣的頂端,以及一些離岸島嶼的北部海岸;刺尾巨蜥短尾亞種分布于澳大利亞的中部、東部和沿岸島嶼;刺尾巨蜥島嶼亞種分布于格魯特島和韋塞爾島及周邊小島。
刺尾巨蜥是一個體型中等大小的巨蜥,共有3個亞種,總長度在60-70厘米。頭部以暗褐為底色,并布有黃色或乳白色斑點,可延伸至頸部而形成接續(xù)的直紋。暗褐色背部布滿由無數(shù)的小到中型淺棕色和黃色的眼狀斑點,在眼狀斑紋的中央位置上,覆有1~2枚暗褐色鱗片。背部的綱目上,帶有黃色或乳白色斑點。鼻孔渾圓,位于眼睛至吻部間之中央,開口朝向側(cè)方。尾部的鱗片具有棘狀突起。
具附肢2對,具外耳孔,鼓膜位于表面,眼具活動的眼瞼和瞬膜(第3眼瞼)。舌發(fā)達,扁平而富肌肉。下頜骨左右兩半靠骨縫牢固相聯(lián),口的張大有限。體內(nèi)有前肢帶和胸骨,腎臟后伸,甚至超過泄殖肛腔的水平,兩側(cè)對稱排列。全身都有布滿了較小而突起的圓粒狀鱗,成體背面鱗片黑色,部分鱗片雜有淡黃色斑,腹面淡黃或灰白色,散有少數(shù)黑點,鱗片為長方形,呈橫排。幼體背面黑色,腹面黃白色,兩側(cè)有黑白相間的環(huán)紋。四肢粗壯,指(趾)上具有銳利的爪。尾側(cè)扁如帶狀,很像一把長劍,尾背鱗片排成二行矮嵴,有肛門前窩一對。
晝夜均外出活動,但以清晨和傍晚最為頻繁。雖然身軀較大,但行動卻很靈活,主要以昆蟲,蜘蛛,小壁虎和石龍子為食。
巨蜥在遇到敵害時有許多不同的表現(xiàn),如立刻爬到樹上,用爪子抓樹,發(fā)出噪聲威嚇對方;一邊鼓起脖子,使身體變的粗壯,一邊發(fā)出嘶嘶的聲音,吐出長長的舌頭,恐嚇對方;把吞吃不久的食物噴射出來引誘對方,自己乘機逃走等等。但更多的時候,是與對方進行搏斗。通常將身體向后,面對敵人,擺出一副格斗的架勢,用尖銳的牙和爪進行攻擊,在相持一段時間后,就慢慢地靠近對方,把身體抬起,出其不意地甩出那長而有力的尾巴,如同鋼鞭一樣向?qū)Ψ匠榇蜻^去,使其驚慌失措而狼狽逃竄,甚至喪身于巨蜥的尾下。
刺尾巨蜥卵生,每窩產(chǎn)5至12枚卵。25毫米長,直徑為13毫米。重約3~4克。在蛭石或珍珠巖上孵化。溫度應(yīng)該在27至30℃之間,經(jīng)過約120天孵化期,小刺尾巨蜥長約12厘米,體重3.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