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紋守宮,學名:“Eublepharis macularius” macularius意思是“有斑點的”,拉丁名為“Eubiepharinae”翻譯為“真的眼瞼”,屬于蜥蜴亞目動物,有可移動的眼皮,所以大部分爬蟲飼主稱它為“eyelid geckos”有眼瞼的守宮,沒有腳趾墊。棲息于平地至山地間,凡多巖荒地或草原區(qū)等均考見其蹤跡。地棲型,以一只雄性守宮為中心,采多妻制的生活形態(tài)。在繁殖期間,雄性會為爭奪配偶而展開激烈的爭斗。白晝多藏身于巖縫間,至入夜后才外出覓食。一季可產(chǎn)卵1-5次,每胎可產(chǎn)1-2顆卵,40-60天即可孵。
豹紋守宮原產(chǎn)于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周邊地區(qū),棲息于沙漠或草原,通常以石縫或孔洞為遮蔽所,如今豹紋守宮可在大部分的爬寵店內看到,但都是人工繁殖的而非野生的。
豹紋守宮是非常漂亮的爬蟲類動物,成體全長(含尾巴)約為20cm,最大可達25cm。身體會有紫褐色及亮黃色的條紋(帶狀),當長大時黑暗條紋開始打散成小點,少數(shù)成體會留下一點點條紋圖案,現(xiàn)今所被飼養(yǎng)的豹紋有二種基本顏色“原色”及“高黃”。
豹紋守宮屬于Eublepharis科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一科的守宮都擁有一般守宮所沒有的眼 瞼,而它們的學名Eublepharis也正是眼皮的意思.美國的繁殖場經(jīng)過多年的培育,早已培育出許多特殊的體色,孵化的幼體體色為白底黑棕色環(huán)狀花紋,隨著成長色環(huán)逐漸被斑點取代,到成年時則完全轉變?yōu)橥w豹斑,這也就是豹紋守宮之名的由來,近年來因為豹紋守宮的培育已達成熟的階段,因此繁殖場將重心逐漸轉移到豹紋的近親肥尾守宮(Hemitheconyx caudicinctus)身上,目前也已經(jīng)培育出多種變異體色和白化種,肥尾守宮產(chǎn)于非洲西部,但習性與豹紋相似,只是在飼養(yǎng)上和繁殖上比較困難,對老手來說,也算是一種具有挑戰(zhàn)性的守宮種類。
豹紋守宮基因非常多變,美國的川普作為豹紋守宮的繁育者為此品種的推廣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適宜豹紋守宮生存的溫度為25-30度區(qū)間,豹紋守宮能吃大多數(shù)的昆蟲,已知野生的守宮會吃甲蟲、蜈蚣、蝎子和蜘蛛,適應力強,幾乎能吃得下的東西都吃。
豹紋守宮的尾巴與其它蜥蜴一樣具有防衛(wèi)作用,如果施加壓力,尾巴很容易斷掉,而且尾巴斷掉后會不斷蠕動,這稱為自割。其功用為分散掠奪者的注意力,趁機脫逃,尾巴基部略為收縮處便是自割處,此處于尾巴自割后,血管會自動封閉,尾巴于自割后會自動重新長出來。重新長出的尾巴比較寬,但長度約為原來的一半,顏色與質地都不均勻,失去尾巴并不會傷到守宮,除非有一段的時間未進食,因為守宮的尾巴是用來儲存脂肪,于食物缺乏時提供能量來源。有些爬蟲將尾巴當作脂肪的貯藏庫,如果食物缺乏時,則爬蟲將拒絕自割。
豹紋守宮和其他爬蟲一樣,也常發(fā)生拒食的毛病,經(jīng)常拖上2-3個月瘦到皮包骨才死亡,目前仍然無法確定造成的原因,也很難治療,根據(jù)國外的說法是由于濕度過低的緣故,可以將拒食的個體單獨飼養(yǎng)在濕度較高的環(huán)境中,有些個體還是可以恢復進食的。也可能是因為腸胃炎造成,在購買時最好先確認會進食的個體才買。
豹紋守宮的繁殖季節(jié)很長,大約有七八個月之久,由秋季到春季都可以交配,雌雄的辨別可以觀察泄殖孔上側的股孔和下側的凸出而定,雌性都沒有這些特征,成體可以肉眼看出,幼體則需要借助十倍以上的放大鏡才能觀察到,只要初生滿一個月以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雌性每季可以產(chǎn)卵3-4次,每次產(chǎn)兩顆卵,由于是無黏性的卵,所以可以很容易的移到孵蛋器中孵化,約50-60天,可以孵化,未受精的卵約一周左右就會變黃腐敗,受精卵則保持白色并且會稍微漲大,適宜的孵化溫度是攝氏28.9-30.6度,孵化的幼體雌雄數(shù)目相當,較高的溫度則產(chǎn)生較多的雄性,溫度較低則產(chǎn)出多數(shù)的雌性,重要的是溫度最好不要超過32度,否則胚胎容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