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殼子作為張掖裕固族別具風味的傳統(tǒng)面食小吃,是將面做成燒鍋大小,蓋上燒鍋蓋,埋在燒好的羊糞火中,四面加溫,直到烤到黃亮,味香而脆。凡是遇到喜慶事,都要做燒殼子待客,手藝好的還可做出花卷、百葉、石榴、桃子等花樣不同的燒殼子。一般大的燒殼子會切成塊狀。燒殼子吃時香而脆,冬天出門帶上不會凍住,也不易破碎。
用酵母把面發(fā)好對適量堿,將干羊糞在門外堆成一堆點著燒,羊糞全部燒過不冒煙時,把面搟成燒鍋大小圓形,放入熱鍋內(nèi)蓋上蓋,扒開燒好的火堆,把燒鍋埋入火內(nèi)。燒鍋系生鐵鑄成,形狀似帶蓋的圓鐵盒,蓋中間有挑蓋的耳子,有大有小。埋入火中,由于上下左右四面加溫,里面的燒餅上下和邊緣都上火,烤得黃而脆。裕固族把這種烤餅叫燒殼子。有烤成燒鍋一般大的,也有一個個小的,大的吃時用刀切成塊。燒殼子吃時香而脆,冬天出門帶上不會凍住,再則不易破碎。一般家里有喜慶大事,要做席待客,提前幾天先饒好燒殼子,做為席上的主食,有些面活好的婦女,能做出花卷、百葉.石榴、桃形的燒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