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絲山藥為素饌名品,顏色柿黃,能拔出長絲一丈,脆甜爽口,為壓桌甜菜。清代宣統(tǒng)翰林學(xué)士薛寶辰在他所著《素食說略》中提到拔絲山藥說:去皮,切拐刀塊,以油灼之,加入調(diào)好水冰糖起鍋,即有長絲。但以糖炒之,則無絲也。京師庖人喜為之。拔絲山藥是北京傳統(tǒng)名菜,少說也有百余年歷史。而今拔絲山藥又加上點兒桂花鹵,撒上點熟白芝麻。吃的時候得趁熱,夾塊山藥一拉,糖絲能拔一丈多遠(yuǎn)。入口之前一定要在涼開水碗里蘸一下,避免燙嘴。
山藥原名薯蕷,唐代宗名李預(yù),因避諱改為薯藥;北宋時又因避宋英宗趙曙諱而更名山藥。河南懷慶府(今溫縣)所產(chǎn)最佳,謂之懷山藥。懷山藥曾在1914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遂蜚聲中外,歷年來向英美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出口?!侗静菥V目》說它有補中益氣,強筋健脾等滋補功效。
山藥是美食,也是我國傳統(tǒng)中藥之一,是大家熟悉的滋補珍品。山藥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zhì)、多種礦物質(zhì)、多種維生素、膽堿、纖維素、粘液質(zhì)等成分。山藥最大的特點是能夠供給人體大量的粘液蛋白質(zhì),對人體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預(yù)防心血管系統(tǒng)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脈粥樣硬化過早發(fā)生,防止心血管系統(tǒng)脂肪沉積,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過早硬化,防止肝、腎臟中結(jié)締組織萎縮,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還能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出現(xiàn)肥胖。中醫(yī)理論認(rèn)為:山藥性平,不燥,不溫不燥,功能補脾胃,益肺腎。
懷山藥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保健佳品,為懷慶府名貴特產(chǎn)“四大懷藥”之一。古是皇宮貢品,今為國藥之寶,素有“懷參”之美譽。古籍記載: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83年)《河南縣志》載:蔬之薯蕷稱菜山藥,藥之薯蕷為藥山藥,稱鐵棍山藥,供藥用,產(chǎn)于懷慶府者優(yōu)。鐵棍山藥因色正,粉足,質(zhì)嫩脆,味美,藥效佳,可與人參媲美,又稱“懷參”。
據(jù)中科院化驗檢測分析結(jié)果顯示,鐵棍山藥富含16%淀粉、粘液質(zhì)糖蛋白、膽堿、維生素C、甘露聚糖,還含有谷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18種氨基酸和鐵、鈣、鋅、磷、錳、鈷、銅等十余種微量元素。
鐵棍山藥中含豐富的DHEA(青春因子),是人體生命活動中非常重要得一種活動物質(zhì),是環(huán)戊烷多氫菲得一種衍生物。環(huán)戊烷多氫菲是人體內(nèi)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和性激素(雌、雄激素)得基本結(jié)構(gòu)。DHEA得主要保健功效是抗衰老、增強免疫功能和改善性功能。保健機理是可根據(jù)身體的需要轉(zhuǎn)化為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補充由于衰老和疾病造成的激素失調(diào),從而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增強抵御疾病的能力,加速受損組織的修復(fù),并能預(yù)防和減緩惡性腫瘤、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臟病、肥胖、老年癡呆癥等。
食材:鐵棍山藥山藥500克(首選晶福源的鐵棍山藥),桂花鹵2克,冰糖75克,熟白芝麻5克,熟花生油1000克。
流程:
1、山藥刮去皮切滾刀塊;冰糖碾碎成面兒。
2、勺內(nèi)注入油燒至五成熱,放入山藥至金黃皮脆里熟,倒入漏勺內(nèi)。勺內(nèi)留油少許,放入冰糖面和和一調(diào)匙清水,加桂花鹵熬糖,待糖汁表面的大氣泡變小,糖以開始變微微有點淺紅色時,馬上將炸過的山藥倒入勺中攪動,用糖汁將山藥包均,倒入涂油的盤中,迅速上席即可。另上涼開水一小碗。
貼士:拔絲手藝很重要?;鹦?,不是拔不出絲來就是糖呈沙粒;火大,糊了,成糖色了,就不能拔絲了。
食材:懷山藥600克,白糖200克,花生油500克。
流程:
1、山藥洗凈蒸熟,去掉外皮,切成滾刀塊。
2、炒鍋置中火上,添入花生油,油熱五成,將山藥下鍋炸制,中間頓火3次,炸成柿黃色,撈出瀝油。
3、鍋內(nèi)余油少許,下白糖炒成稀汁,起小花時,把炸好的山藥下鍋,甩點清水,翻身出鍋即成。外帶一小碗涼開水,同時上桌。
關(guān)鍵:
1、炒好糖是制作拔絲的技術(shù)關(guān)鍵,有三種方法:第一油炒法,可先加入油,也可油糖同時下鍋,糖油的重量比,一般按150克糖、5克油較為合適。第二水炒法,水與糖的重量比,一般為150克糖、25克水。第三油水混合炒法,糖和油、水之比為150克糖、20克水、5克油。以上三種炒法,均需在炒前把糖碾碎,糖一入鍋,就要不停地翻炒,見糖先起大泡,而后氣泡變小,溶化的糖由稠變稀且色變淺黃時,即可投入主料。不論采用哪種炒法,火力皆不宜大,注意不要使糖掛在鍋邊,以免焦糊影響顏色。
2、主料炸制和炒糖必須同時完成,一先一后,都將影響拔絲效果和成品質(zhì)量。
3、裝拔絲菜的盤底必須抹一層油,隨菜要跟一碗涼開水,吃時蘸水使菜肴變得脆甜可口而不粘牙。
特點:外甜內(nèi)滑,營養(yǎng)豐富。炒糖漿時用小火慢慢炒,才能拔出絲。
食材:山藥 200克,白糖40克,花生油500克。
流程:
1、山藥洗凈去皮,切滾刀塊,用沸水燙后撈出。
2、放入五成熱的油鍋中,炸熟至金黃色撈出。
3、炒鍋內(nèi)放油燒至四成熱(約100℃),用小火放入白糖溶化。
4、炒至金黃色起泡時,迅速倒入山藥,翻勻糖液。
5、盛入抹芝麻油的盤中,灑上芝麻,上菜時外帶一碗涼開水用筷子蘸水食用。
注意:吃的時候,小心燙嘴。
竅門
1、根據(jù)原料質(zhì)地決定是否掛糊,如蘋果、梨、桔子等水果,含水分較大,在下鍋炸時,一定要用蛋清和淀粉掛糊,將原料裹住,否則原料內(nèi)部出水后,會粘在一起;土豆、山藥等原料,含淀粉較多,下鍋炸時,可不必掛糊。
2、在油燒到七成熟時,將原料下鍋,炸至金黃色撈出。
3、炒好糖。鍋內(nèi)要放干凈底油,中火加熱,加入白糖,用勺不斷攪動,使糖受熱均勻,炒至糖呈淺黃色時,由于水分蒸發(fā)冒出氣泡,待泡沫多且大時,將鍋端離火口,使泡沫變小,顏色加深。用勺舀起糖汁往下倒,能成一條線狀,說明糖己炒好。這時迅速將原料下鍋翻動,使糖汁裹勻原料。糖量與原料的體積比例為1:3,按原料重來說,塊和片狀的原料用糖量為原料的50%左右;條、丸狀原料則為30%~40%。掛糊的比不掛糊的用量要多些。
4、糖汁炒好后,倒入的原料一定要熱,如果原料不熱,會使糖汁變涼,就拔不出絲來。為此,做拔絲菜時,應(yīng)用兩個炒鍋,一個炒糖,一個炒主料。這樣易保存主料溫度,以掛勻糖漿。做拔絲菜不可用急火,以免糖漿過火,碳化發(fā)苦。如在糖漿中加少許蜂蜜,則風(fēng)味尤佳。
適宜: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適宜糖尿病患者、腹脹、病后虛弱者、慢性腎炎患者、長期腹瀉者;
不宜:山藥有收澀的作用,故大便燥結(jié)者不宜食用,有實邪者忌食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