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奢即為中華馬氏的始祖,邯鄲即是中華馬姓的祖源地。因趙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鄲縣三陵鄉(xiāng)的紫山,因此紫山又稱馬服山,是世界馬姓祖山。
在遠古的舜帝時代,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姓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趙城。戰(zhàn)國初期,趙衰子聯(lián)合魏氏、韓氏瓜分晉國后,建立了趙國。當時,趙國公子趙奢(趙武靈王的裔孫)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稱。趙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趙奢奉命抗擊秦軍的進攻而大獲全勝,因戰(zhàn)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北),稱為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他的子孫最初以“馬服”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稱為馬姓。趙奢從而就成了馬姓的得姓始祖。
1、出自嬴姓。
出自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后趙奢的封地馬服,屬于以居邑名為氏。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嬴姓出現(xiàn),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為姚,其后代即以姚為姓。馬服本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的紫山。戰(zhàn)國時趙國大將趙奢于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閼與之戰(zhàn)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并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后代便以“馬服”為姓,后又改為單姓“馬”。此后,馬家后代又在西漢武帝時期從馬服遷到了當時的右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定居下來,所以《姓譜》一書中記載說,“馬”姓的發(fā)源地是扶風。后來,馬服氏又省文簡化為單姓,稱馬氏。該支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趙國都城邯鄲一帶,后逐漸遷往各地,世代相傳至今。
2、源于官位。
(1)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馬質,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馬質,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專職掌管馬匹的征收,并負責檢驗馬匹的質量。在典籍《周禮·夏官·馬質》中記載:“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在馬質的后裔子孫中,把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馬質氏,后來簡化為單姓馬氏,世世代代相傳至今,也是歷史久遠古老的姓氏之一。
(2)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巫馬,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巫馬,是春秋時期楚國設置的一種官位,專門負責給馬匹治病。古代,巫、醫(yī)同義,因此稱巫馬。在典籍《周禮·地官·巫馬》中記載:“巫馬,掌養(yǎng)疾馬而乗治之,相醫(yī)而藥攻馬疾。”就相當于今天的獸醫(yī)。在巫馬的后裔子孫中,把先祖官職稱謂拿來作為為姓氏者,稱巫馬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馬氏、巫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官吏廋人,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廋人,全稱位馬廋人,是春秋時期由魯國開始設置的一種官位,后齊國、晉國、燕國、秦國等大國中亦設有該官職,專職掌管飼養(yǎng)、訓練馬匹,并負責教導軍士、官吏們如何騎馭馬匹,后位各諸侯國中軍隊中普遍擁有的官稱。在典籍《周禮·地官·廋人》中記載:“廋人,掌十二閑之政,敎以阜馬?!痹隈R廋人的后裔子孫中,還有用先祖官職稱謂來為姓氏者,稱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4)出自兩周至秦、漢時期官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司馬,傳說是由遠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設置的官稱,商王朝時期的馬正之官職,在西周時期發(fā)展改良為司馬,全稱為“夏官司馬”,俗稱“大司馬”,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對外的諸多軍事事務。在典籍《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記載:“司馬,謂總武事也?!痹谒抉R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于改姓。
出自漢朝大司徒馬矢氏,屬于復姓省文簡化改姓為氏。漢朝有個大司徒叫馬宮,他本為復姓馬矢氏,后馬宮以仕學名揚,遂省文去“馬矢”中的“矢”而改單姓馬氏,其后裔子孫世代相傳至今。
4、源于少數(shù)民族改姓。
(1)源于回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姓,回族中馬姓主要與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譯,特別是與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譯有關,因為馬與穆諧音,所以古籍許多著述中都將穆罕默德譯作馬哈麻。這種譯法對清代及后代影響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記》、魏源《海國圖志》等均將人名中的首音“穆”譯為“馬”。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回族又不似漢族那么重視姓氏譜系,而是可以自由選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選用了“馬”姓。
(2)出自清代,滿族人中的馬佳氏,后多改漢姓為馬氏。
馬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位,人口約1846.1萬,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1.15%左右。
漢族馬姓最初發(fā)祥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河北省邯鄲市一帶。在戰(zhàn)國末期,馬姓子孫就已有一些遷居陜西省關中,在此后的時期內,馬姓不斷得以發(fā)展,并且有許多成為當朝高官。家族逐漸得以興旺,并且最終使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茂陵)成為馬氏的發(fā)展繁衍中心。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qū),后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qū)。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馬姓人隨同前住,在福建安家落戶,后發(fā)展成為大族。許州鄢陵(今屬河南省)人馬殷從軍作戰(zhàn),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現(xiàn)今湖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qū),從而使馬姓在廣大的地區(qū)內得到巨大發(fā)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閩、粵地區(qū)馬姓逐漸增多,到了明代,馬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fā)展。至清代后期,馬姓開始有些移居于臺灣省,進而又遠徙外國。中國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qū)。馬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3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國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2013年,馬姓人口為1198萬人,占總人口1.06%,排名第17位。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馬姓人口由78萬激增到近1250萬,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來計算,人口增長了13倍。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馬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12.7%)、河北(11%)、山西(8.9%)、江蘇(8.8%)四省,大約占全國馬姓總人口的41.4%;其次分布于四川(6.8%)、安徽(5.9%)、遼寧(5.8%)、陜西(5.7%)、黑龍江(4.8%)、山東(4.8%),六省的馬姓又集中了33.8%。河南為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總人口的1.6%。黃河流域以及東北三省,約占國土面積的23.8%,馬姓人口有749萬,約占全國馬姓人口的59.4%。黃河和長江之間的省份、寧夏大部、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新疆烏魯木齊地區(qū)是馬姓人口較多的地區(qū),約占國土面積的27.8%,馬姓有414萬,約占全國馬姓人口的33%。其他地區(qū)是馬姓分布較少的區(qū)域,約占國土面積的48.4%,馬姓有97萬,約占馬姓總人口的7.7%。
郡望
馬姓主要郡望有:扶風郡、京兆郡、臨安郡、西河郡、廣陵郡、華陰郡、正平郡。
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后,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后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后裔。到了五代時馬希范也立了銅柱。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后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此外,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駟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寶善堂”、“體仁堂”、“志誠堂”、“聚未堂”、“忠孝堂”、“樹德堂”、“裕本堂”、“誠忍堂”、“刻鵠堂”、“善述堂”、“書誠堂”、“敦遠堂”、“存德堂”、“文英堂”、“監(jiān)茲堂”、“公明堂”、“衍慶堂”、“樂真堂”、“敦悅堂”、“靜業(yè)堂”、“藏拙堂”、“青云堂”、“絳帳堂”、“伏波堂”等。
四言通用聯(lián)
夫人賣餅,賢后含飴
——上聯(lián)典出唐初大臣馬周,字賓王,茌平人,少年好學,精通《詩經》、《春秋》。下聯(lián)典出東漢明帝皇后馬后,大將馬援之女,以賢德聞名后宮,從不因私干涉朝政。
龍虎出谷,鸞鳳沖霄
——上聯(lián)典出唐代郟城人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時即有大志“以功濟天下”,發(fā)奮苦讀兵書,沉勇多謀,后屢立戰(zhàn)功,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圖形繪于凌煙閣,韓愈為他寫碑銘,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龍虎,變化不可測,真是魁杰?。 毕侣?lián)典指馬周,唐太宗曾親筆賜書:“鸞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p>
白眉繼烈,青海重光
——上聯(lián)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187-222),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下聯(lián)典出東漢槐里侯馬騰,字壽成,隴西人。矜救民命,三輔甚安愛之,官終衛(wèi)尉。青海東與北皆界隴西(屬甘肅?。?。
白眉繼烈,絳帳授徒
——上聯(lián)同上(上聯(lián))。下聯(lián)典指東漢·馬融授徒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
絳帳設教,銅柱立功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馬融。下聯(lián)典指東漢·馬援。
追贈學士,御封真人
——上聯(lián)典出明代禮部右侍郎馬愉,字性和,臨朐人。下聯(lián)典出宋代進士馬鈺,字宜甫,扶風人。
四家待詔,三代推官
——上聯(lián)典出南宋畫家馬遠,字遙父,號欽山,河中人。任畫院待詔,其畫風遒勁嚴整,設色清潤,自成一格。下聯(lián)典出清代著名學者馬瀟,字宛斯,鄒平人。
銅柱世澤,絳帳家聲
——上聯(lián)典指漢·馬援征交趾,立銅柱表功。下聯(lián)典指東漢·馬融設絳帳以授生徒。
云臺列像,銅柱標功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馬武,佐光武帝中興,卒后,其圖形繪于云臺閣。下聯(lián)典指東漢·馬援。
五言通用聯(lián)
宜城五兄弟,元曲四大家
——上聯(lián)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下聯(lián)典出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其文詞豪放有力,頗含諷喻。作戲十六種,現(xiàn)存《漢宮秋》、《岳陽樓》等七種,散,工有《東籬樂府》。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師皇乘龍去,伏波裹尸還
——上聯(lián)典出黃帝時代著名獸醫(yī)馬師皇,善治馬,又喜醫(yī)龍,據(jù)說“乘龍仙去”。他被后世尊為獸醫(yī)始祖。下聯(lián)典出東漢名將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淵,茂陵人。他曾助劉秀攻滅隗器,擊破先零羌,為東漢立下大功,建武十七年(41)任伏波將軍。年八十年余猶征虞沙場。嘗謂賓客曰:“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庇盅裕骸澳袃阂斔烙谶呉?,以馬革裹尸還葬?!焙蠊溆谲?。
金樽宜醉酒,絳帳自生春
——全聯(lián)典指東漢·馬融事。
六言通用聯(lián)
少女素雄才辯,仙姑雅號清浮
——上聯(lián)典指東漢馬融之女馬倫,少年時就有辯才,嫁給同郡袁隗為妻,剛結婚,二人就辯論起來,袁隗不能使她屈服。下聯(lián)典指宋代扶風人馬鈺,字元寶,進士及第,后來遇到重陽子王嘉,得道術,與妻子孫氏同時出家修煉。孫氏仙去,人稱孫仙姑,號清浮山人。
七言通用聯(lián)
遠浦帆歸曲致遠,長春留引經季長
——上聯(lián)嵌入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名字。下聯(lián)典指東漢經學家馬季長,在聯(lián)尾嵌入季長之名。
骨氣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顛
——馬曰璐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此聯(lián)為清代詩人馬曰璐(約康熙、乾隆時人)撰書聯(lián)。馬曰璐、字佩兮、江蘇省江都人。有《南齋集》。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馬寅初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此聯(lián)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1882-1982)自題聯(lián)。馬寅初,浙江嵊縣人。著有《新人口論》等。
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具王佐才,筑砦釣渭;步隱淪躅,授業(yè)著書
——上聯(lián)典出唐代銀青光祿大夫馬周。下聯(lián)典出宋代承事郎馬端臨。
烏威圣德,萬古流芳英烈將;玉面神光,千秋垂?jié)沙缛受?/p>
——此聯(lián)為清代烏面將軍馬信廟聯(lián)。馬信,原是鄭成功的一位部將,陜西人。到臺灣后,進駐彰化縣之燕霧上堡(即今陜西村),后不幸陣亡。后人為他立廟祭祀。廟在今臺灣漳化縣秀水鄉(xiāng)陜西村。
設絳帳以授生徒,白眉繼烈;鑄銅標而載功績,青海重光
——上聯(lián)典指馬融和馬良。下聯(lián)典指馬援和馬騰。
銅柱今猶未倒,愿吾宗后裔繼承,再鎮(zhèn)邊疆傳祖跡;絳帷長可宏開,喜爾輩生徒環(huán)立,重披古典講儒經。
——馬季常撰馬姓宗祠通用聯(lián),此聯(lián)為安徽省肥西縣程店馬氏宗祠聯(lián)。全聯(lián)典出馬援、馬融事跡。以激勵后人。
族譜名稱 編者 編纂時間與方式 藏地
【滿族】馬佳部馬氏族譜四卷 (清)馬延喜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遼寧省沈陽市滿族文化研究會
【待考】馬氏宗譜 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上海市圖書館
【待考】遠陽馬氏家譜 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待考】馬氏家譜 清朝年間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海市圖書館
【繁陽】馬氏宗譜十九卷 (民國)馬驥如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省宣城市檔案館
【浙江會稽】馬氏分支宗譜十卷 (民國)馬伯聲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誠忍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盛墊橋馬氏宗譜四卷 (民國)石紹祺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存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鄞縣】四明馬氏縣東派支譜兩卷 (清)馬辰陔 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純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海寧朱馬氏家乘八卷 (清)朱惟陽 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惇遠堂刻,清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增補印本 上海市圖書館
【遼寧】馬佳氏三修族譜四卷圖一卷 (民國)馬延喜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京華印刷局排印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哈爾濱師范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西介休】張?zhí)m鎮(zhèn)馬氏族譜 (清)馬書奎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山西省介休縣張?zhí)m鎮(zhèn)
【山西柳林】西秦扶風馬氏家譜》 清康熙二十九年修,抄本,2冊
【遼寧本溪】馬氏譜單一卷 遼寧省本溪市偏嶺滿族鄉(xiāng)小夾河
【河北】馬氏族譜 (清)馬毓椿、馬斡臣等 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河北青縣】崇倫堂馬氏八修宗譜二十三卷 (民國)馬步瀛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鉛印本二十四冊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河北】河北東光馬氏家乘 (民國)馬春晟、馬春垌等十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蘇州大學圖書館
【河北】東光馬氏家乘附補遺 (清)馬鑅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睇眩堂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
【河北】東光馬氏家族乘附補遺 (清)馬德潛 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睇眩堂木刻活字印本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河北】大城馬譜一幅 (清)馬日興 木刻活字印本 河北省青縣崇仙鎮(zhèn)野兒屯
【河北廊坊】東安馬氏家譜稿 (清)馬鐘誘 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
【河北廊坊】安次得勝口馬氏家譜稿 (清)馬鐘誘 味古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
【河北廊坊】安次得勝口馬氏家譜 (民國)馬鐘誘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鉛印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河北豐潤】河北豐潤馬氏家譜 (民國)馬懷義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鉛印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
【莆田】馬氏族譜 (民國)馬俊光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上海市圖書館
【東陽】茂陵馬氏宗譜 作者不詳 民國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河北廣平】馬氏族譜 (明)馬顯修 萬歷年間木刻本,1冊
【江西樂平】扶風馬氏宗譜》 馬許周、馬春芳總理,馬元拱主修 民國十四年修纂,1994年排印本,1冊
【江西樂平】扶風馬氏宗譜》 馬聲有、馬步援等人修纂 民國二十七年重修,木刻本,1冊,存卷1
陜西神木、秦川、山西羅峪口馬氏一支字輩:“茂兆世學子惠明義福照光榮”。
陜西陜南馬氏一支字輩:“文成登元良玉啟英進昌忠孝全富貴永遠正朝堂”。
陜西榆林馬氏一支字輩:“金文玉丕振圖志川建邦”。
陜西扶風馬氏一支字輩:“承斯龍?zhí)熳訂毋懙虏酵Ⅱv世學文正國興邦永紹漢應汝先君定登云”。
陜西馬德昭后裔馬氏一支字輩:“乾德秉天勛澤永傳”。
陜西榆林馬氏一支字輩:有,金,戰(zhàn),登,如,會,鳳,鳴,祖,賢,高。
云南華寧回族馬氏一支字輩:“文春安甲家有本元國中遠正四德維新”。
云南昭通馬氏一支字輩:“福壽永遠康忠孝傳家信詩書衍澤長”。
云南魯?shù)榛刈羼R氏一支字輩:“賢正義之春榮陽龍明興(德)毓林廣西成剛永長洪真”。
云南馬氏一支字輩:“明才賢永關”。
云南馬氏一支字輩:“恩清家普昌禮義”。
云南東川馬氏一支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明自安,賢得福利少,子孝父恩寬。資料已毀,口傳祖籍,南京應天府高石砍柳樹灣。
山東濟寧馬氏一支字輩:“興駿瑞照玉”。
山東陽谷馬氏一支字輩:“永云月世德文修繼志成保守廣進化作述維令名光耀功安順忠孝吉慶祥詩書長久續(xù)興業(yè)代相傳”。
清流馬氏宗祠
清流縣南山馬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宗祠,總面積910平方米,由山門、圍墻、大坪、正堂、配厝等部分組成,整體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主體結構所用木料據(jù)稱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此外,宗祠正堂設神龕,龕內供奉馬氏昭穆宗親神位。正堂兩側的灰壁上,張貼著歷代科舉考試的捷報,顯示著南山馬氏敬儒重文的家風。2011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肥東石塘馬氏享堂
肥東石塘馬氏享堂坐落在肥東縣石塘鎮(zhèn)馬集村的馬氏享堂,外觀仍十分精美。青磚碧瓦,房頂四角上翹,屋脊上繪有奇珍異獸坐鎮(zhèn)。享堂內供奉著馬氏始祖馬士龍的畫像。據(jù)馬氏后裔馬先勝老人介紹,其先祖馬士龍曾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后受封為將軍。后世子孫香火傳遞,至清朝乾隆年間,先人怕輩分排序錯落,開始建祠堂、續(xù)家譜,至今已有24代。
安陽馬氏莊園
馬氏莊園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部20公里的西蔣村,是清代廣東巡撫馬丕瑤的府第,建于清光緒至民國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被學者稱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標本”,“中原第一官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馬姓歷代名人371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8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九位;馬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0.66%,排在第三十七位;馬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0.75%,排在第二十五位;馬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shù)的0.83%,排在第二十六位。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和東北三省的馬姓,以先祖趙奢的事跡開始,在中國歷史上不斷有名人出現(xiàn)。
漢朝
馬援:(前14—49)扶風郡茂陵縣(今陜西咸陽興平)人。東漢開國名將,漢族,字文淵。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建武17年任伏波將軍,封新息侯,后在進擊武陵“五溪蠻”時,在軍中病逝。
馬皇后:(39-79)扶風郡茂陵縣人,東漢名將馬援之女,漢明帝的皇后。
馬武:(?~61年)南陽郡湖陽縣(今河南唐河縣)人,東漢開國名將,光武帝劉秀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劉秀稱帝后,馬武任捕虜將軍,封楊虛侯。
馬成:(約前12-56)南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縣)人,東漢開國名將,光武帝劉秀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劉秀稱帝后,馬成任揚武將軍,封平舒侯,后改封全椒侯。
馬融: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
馬宮:西漢大臣,東海戚縣人,莽新時期授任師疑。
馬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p>
三國
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漢末涼州(今甘肅武威)軍閥、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稱帝后,拜為驃騎將軍、涼州牧,封為斄鄉(xiāng)侯。
馬岱: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生卒不詳。三國時期蜀漢武將,蜀漢名將馬超的從弟。官至平北將軍,陳倉侯。
晉朝
馬?。鹤中⑴d,東平平陸(今山東汶上)人,西晉名將,兵器革新家,官至東羌校尉、宣威將軍、平虜護軍、西平太守,封奉高縣侯。
隋朝
馬文舉:隋代禁軍驍果軍將領,參與發(fā)動江都兵變,害死隋煬帝。
唐朝
馬三寶:(?-629年)唐朝開國名將。
馬周:(601年-648年)字賓王,貞觀朝宰相,博州茌平(今山東省茌平縣茌平鎮(zhèn)馬莊)人。歷任博州助教、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諫議大夫、中書侍郎、檢校晉王(李治)府長史、中書令,太子右庶子,代理吏部尚書。
馬懷素:(659―718)字惟白。潤州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幼時家境貧寒,苦讀經史,擢進士第,累遷御使。唐玄宗開元初,為吏部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累封常山縣公。兼昭文館學士,四遷左臺監(jiān)察御史。有詩作《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酒字》。年六十病逝,上特為之舉哀,廢朝一日,贈潤州刺史,謚曰文。
馬璘:(721年—777年)字仁杰,岐州扶風(今屬陜西)人,唐代中期名將,扶風郡王。
馬季龍:大唐中期名將北平郡王馬燧之父,右扶風(今陜西扶風)人,后遷徙至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唐玄宗開元九年(721)“知合孫吳,可以運籌決勝”科登第,官至嵐州刺史。
馬燧:(726年-795年)字洵美,河南郟縣人,唐德宗三大名將之一,北平郡王。
馬炫:(713~791年)河南郟縣人,大唐北平郡王馬燧之兄。博學工文,不求聞達,隱居蘇門山,得到太尉李光弼賞拔,授孝義縣尉、幕府管記,遷殿中侍御史、太子中允、刑部郎中。唐德宗時期任銀青光祿大夫、刑部侍郎、兵部尚書、上柱國、潤州刺史、封爵漢陽郡公。貞元七年,薨于長安,追贈太子少保。
馬異:唐朝中期詩人,才子,代表作《送皇甫湜赴舉》、《貞元旱歲》、《答盧仝結交詩》。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進士第二人及第,后不知所終。馬異和盧仝詩風相近,集有《唐才子傳》傳世。
馬總(?-823年)字會元,扶風(今陜西)人。唐朝中期大臣、學者。
馬植:陜西扶風人,鳳州刺史馬勛之子,唐朝宰相。唐憲宗時期任饒州刺史。唐文宗時期遷安南都護、御史中丞、安南招討使。唐武宗時期任大理卿。唐宣宗登基升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侍郎、禮部尚書、天平軍節(jié)度使、許州刺史、檢校刑部尚書。
馬縞:五代十國時期文士,著有《中華古今注》。
馬殷:五代十國時期割據(jù)政權馬楚的建立者。
宋朝
馬仁瑀:(933年—983年),山東夏津人(今山東德州),北宋開國名將。
馬依澤:(921~1005)號漁叟,西域魯穆國人,是一位通天文精歷算的伊斯蘭星歷學家。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應詔入華。入華以后,即協(xié)助王處納在962年至963年間編制《應天歷》,后封爵世襲司天監(jiān)。
馬令:北宋史學家,宜興人,著有《馬氏南唐書》。
馬廷鸞:南宋宰相,饒州樂平人(今江西樂平市),最終因政敵排擠被迫辭官回鄉(xiāng),宋亡后拒絕蒙元授予的官職,不與之合作。
馬鈺:宋代進士。傳說,大定年間他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與妻孫氏同時出家,孫先仙去。鈺后游萊陽,入仙宮羽化,賜號丹陽順化真人。
馬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擅畫山水。初師李唐,能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邊”之景,構圖別具一格,有“馬一角”之稱。與夏圭、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與夏圭并稱“馬夏”。
元朝
馬致遠: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
馬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擅畫山水,兼工書法,能詩。
明朝
馬皇后:(1332-1382),朱元璋妻秀英,朱元璋稱帝時封后,生于宿州市北70里閔子鄉(xiāng)新豐里。
馬士英:明末官員,后任弘光朝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人稱馬閣老。
馬中錫:明代文學家,山東故城人,著有《東田集》《中山狼傳》等。
馬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參加鄭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譯,著有《瀛涯勝覽》。
鄭和:(1371年?-1433年?)本姓馬名和,小名“三保(寶)”,回族。
馬愉(1395~1447),字性和,號澹軒,明朝官吏,山東省臨朐縣朱位村人。
馬世龍:明末將領。(1594~1634)字蒼淵。寧夏衛(wèi)(今寧夏銀川)人。
清朝
馬注:云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
馬化龍:清朝回族穆斯林人事變主要領導人。
馬荃:清朝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
馬寅初:浙江嵊縣人,漢族,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歷任幾大名校校長,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馬建忠:江蘇丹徒縣人,清末語言學家,曾赴國外留學,精通多國語言,著有《馬氏文通》,為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tǒng)的語法著作。
馬敘倫:浙江省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次長,后參加革命,歷任人大常委,政協(xié)、民盟副主席,民促主席等。
馬君武: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學者、詩人。原名道凝,改名和,號君武。桂林人。幼苦學,及長入廣西體用學堂。
馬連良:當代京劇演員,工老生。字溫如(1901-1966),北京人,回族。
馬三立(1914----2003),北京人,原名馬桂福。中國共產黨員。曾任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顧問、天津市曲藝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等職。
馬仲英,民國期間西北軍閥,回族,原名馬步英,發(fā)動河湟事變,馬永琳等參加河湟事變。
馬廷勷,(1890-1930),男,回族,字少翰,人呼“三少君”,甘肅省河州臨夏縣西川漠泥溝(今臨夏自治州積石山縣癿藏鎮(zhèn)莫泥溝)人。馬占鰲的后人,西北軍閥。
馬步芳,字子香,男,回族,經名胡賽尼。為民國時期西北地區(qū)軍閥馬家軍重要人物。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民國時期 ,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甘肅河州(今臨夏州積石山縣)人。民國時西北軍閥,經任青海省保安處處長,青海省政府代主席等職。
馬步青(1901---1977),字子云,男,回族。臨夏縣漠泥溝人(今臨夏州積石山縣癿藏鎮(zhèn)漠泥溝村),為馬麒長子,馬步芳之兄。
馬鴻逵,字少云,1892生于甘肅河州(今臨夏州),回族。國民黨軍西北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蘭州陸軍學校畢業(yè)。馬安國、馬虎山等人西北軍閥之一。
馬鴻賓(1884-1960),回族,字子寅,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馬本齋(1901~1944),原名馬守清,經名尤素夫·馬本齋,回族,河北獻縣人??谷諔?zhàn)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qū)回民支隊的創(chuàng)建人。
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抗日英雄,字秀芳,漢族,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祖籍河北省豐潤縣。人們稱贊他“為國家保疆土,為民族爭光榮”,是當代的“愛國軍人”和“民族英雄”。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qū)及其紅軍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馬識途(1915—),著名作家,原四川省文聯(lián)主席,原名馬千木。
馬超群,男,河北撫寧人。河北巨貪,弟弟馬重群,父親馬秉忠。
馬可:當代作曲家,音樂學家。徐州人。生于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于北京。
馬英九,漢族,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祖籍湖南衡山縣,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1952年隨家人移居臺灣。196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72年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yè)。后赴美留學,獲美國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2008年3月22日,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舉行了投票。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獲勝。
馬明哲,吉林人,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南財經大學貨幣銀行學博士。
馬蔚華,男,1949年6月出生于遼寧錦州,1982年吉林大學經濟系本科畢業(yè),1986年獲吉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9年獲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美國南加州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9月起,擔任吉林大學第一屆董事會副主席。
馬云,漢族,1964年10月15日出生,浙嵊州人。中國企業(yè)家,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現(xiàn)代浙商代表人物之一?,F(xiàn)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馬化騰,男,1971年10月29日生于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qū)。騰訊公司主要創(chuàng)辦人之一,現(xiàn)擔任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
馬玨雯,當代博物學家,生于1928年,祖籍江蘇揚州,幼年移居上海,就讀于晏摩士女中(現(xiàn)北郊中學),后畢業(yè)于交通大學,抗戰(zhàn)時期并入西南聯(lián)大。
馬季,原名馬樹槐,祖籍天津市寶坻縣黃莊村,1934年8月2日,出生于北京,中國新相聲的代表人物,著名相聲大師,表演藝術家。
馬伊琍,女,上海人,1976年6月29日出生于上海市虹口區(qū),祖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中國大陸女演員,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94級表演系本科班。
馬天宇,男,中國男演員、歌手。1986年7月12日出生于山東省德州市。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
馬雅舒,女,1977年3月24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中國女演員,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
馬景濤,男,1962年2月14日生于中國臺灣省臺中市,祖籍遼寧省,中國臺灣男演員。
馬少驊,回族,1955年9月23日生于貴州,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國家一級演員。
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家、古董鑒賞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系列節(jié)目《馬未都說收藏》。現(xiàn)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chuàng)辦人及現(xiàn)任館長,《中國網(wǎng)》專欄作家、專家,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家。
馬蘇,1981年2月17日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先后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北京電影學院高職學院表演系。
馬思純(Sandra),1988年3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馬麗,1982年6月28日出生于遼寧省丹東市,先后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中國內地女演員。
馬艷麗,1974年11月25日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是內地影視明星、模特、服裝設計師。
馬可,中國內地男演員,1990年2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2012年,中央戲劇學院2008級表演系本科畢業(yè)。
馬浚偉(Steven Ma),原名馬志偉,1971年10月26日出生于香港,中國香港影視男演員、流行樂歌手、主持人、導演、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