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描繪了維摩向奉佛祖之命前來探病的文殊師利以及僧侶、天女講授大乘教義的情景。圖中維摩坐在錦榻之上,薄帽長須,面部略帶病容而精神矍鑠。坐在對面須彌座上的文殊師利,正在靜聽對方說法。兩旁還有許多聆聽說法的僧侶、天女、神將。維摩側面的散花天女,調皮地把花撒到大弟子舍利弗身上,舍利弗連忙去撣,情態(tài)狼狽。
此圖無作者款印。畫后幅有明沈度書《心經》及跋“永樂丙戍歲,予客燕臺真如寺,老僧元覺出示李龍眠演教圖真跡,隨索予書《心經》附后,自愧玉臺難并,固辭再三。老僧索之甚篤,勉強凈手謹書一通。是夕上元日也。云間沈度?!?。并有明董其昌、王穉登題跋。鈐元柯九思“柯氏敬仲”,清索額圖“欽賜忠孝長白山長索額圖字九如號愚庵書畫珍藏永貽子孫”、“長白索氏珍藏圖書印”,清宣統(tǒng)皇帝“宣統(tǒng)御覽之寶”、“宣統(tǒng)鑒賞”等鑒藏印,共57方。
《維摩演教圖》即是一幅取材于佛經的宗教畫。維摩演教故事見于《維摩詰經》記載。維摩即維摩詰,梵文為vimalakirti.亦可音譯為“毗摩羅詰”,意譯是“凈名”或“無垢稱”。他于佛祖釋迦牟尼同時,是毗耶離(吠舍離)城富有的居士,信奉大乘教,學識淵博,德高望重,還長于辯才。一次他稱病在家,釋迦牟尼便派弟子去探望,諸弟子畏懼其善辯不敢前往,最后由稱為“智慧第一的菩薩”——釋迦的脅待文殊師利去了。會面時,維摩反復地論說大乘佛法,并讓身邊的天女將花撒向隨訪的弟子,倘這些佛弟子修行到家,萬物皆空,花就會飄落到地上,若有誰凡心未退,修行未果,花即粘在身上不下來。經言傳佛理和散花身教,使文殊等人敬佩折服,大乘佛教遂得以宣揚。此圖即繪這一故事情節(jié)。
此圖無款,對作者有三種推測:明人沈度、董其昌、王穉登等人在畫卷的跋中皆稱作者為宋代李公麟。當代學者金維諾等先生認為作者應是金代的馬云卿,主要根據是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元代王振鵬《臨馬云卿畫維摩不二圖草本》。王振鵬在卷后題跋中稱:“至大元年二月初一日拜住怯薛第二日,隆福宮花園山子上,西荷葉殿內,臣王振鵬特奉仁宗皇帝潛邸圣旨,臨金馬云卿畫維摩不二圖草本?!蓖跽聩i的臨本與此幅的藝術風格、構圖章法等極為相仿,只是在局部紋飾上稍有細微變化。但亦有專家認為此圖既不是李公麟所作,亦非馬云卿所為,它應是宋佚名畫家的作品。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屬安徽?。┤恕1彼萎嫾?。神宗熙寧中進士,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學,喜藏鐘鼎古器及書畫。擅畫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馬,更以白描畫法獨步當世,被評者推為宋畫第一。
畫家用一種介于蘭葉描和鐵線描之間的線條塑造了全圖二十個飽滿清秀的人物面貌,以及人物不同質感的肌肉骨骼和那流暢飄逸而富有韻律感的衣紋,風格近于武宗元一派,但用筆由勁爽簡利轉為文秀閑雅,又明顯地受到南宋以后李公麟傳派的影響。圖中的配景是畫家注重的第二對象,凡床榻、幾案、器用、地面等,都用密而勻細的線條精細地畫出圖案紋飾,使其形體因繁密的紋飾而變深,以襯托出相比之下線條略簡的人物形象,手法極為巧妙?!毒S摩演教圖》以它那曲直、粗細、剛柔、輕重、濃淡不一而富有韻律變化的線條創(chuàng)造了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將工筆白描人物的水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畫家特別注重對人物外貌和神態(tài)的刻畫。在畫中,維摩、文殊師利、散花少女以及天女、僧侶、神將都各有特定的神情,栩栩如生。
文殊師利在佛經中是一個象征智慧、勇猛的比丘,在畫卷里她變成一個雍容華貴的婦女,神態(tài)端莊恬靜,對維摩的說法心悅誠服,儼然是名門望族中恪守婦道的主婦。兩側的天女身形纖秀,神色怡悅。她們竊目欲語的神惜,與端莊的文殊又有不同。其中一個正把鮮花撒向聽經者,正中的大弟子正在努力抖拂著衣不墮的朵朵鮮花,其窘迫之狀與散花天女微含調皮的神態(tài)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