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大西一詞,出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傳說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統(tǒng)一定名為大西洋。
大西洋英文名稱叫ATLANTIC OCEAN,古稱OCEAMUS ATLANTICUS,得名于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阿特拉斯神能知道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并支撐石柱使天和地分開。傳說大西洋是他居住的地方。初希臘人以阿拉斯神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山地,隨后擴大到直布羅陀以外的海洋。此名稱在1650年為荷蘭地理學家伯思哈德·瓦寺尼(1622-1650年)所引用。
“大西洋”這一中文名稱早見于明代記載。在明代,習慣上東西洋分界,大體以雷州半島至加里曼丹島一線為界,其西叫“西洋”,其東為“東洋”,故中國習慣上稱歐洲人為“西洋人”,而把日本人稱“東洋人”。隨著明末歐洲地理知識的增多,于是改稱印度洋為“小西洋”,而把歐洲以西的海域稱為“大西洋”。西方地理學和地圖傳入以后,對ATLANTIC OCEAN一詞,翻譯家頗感難以譯成貼切的漢語,便按習慣譯成“大西洋”,并一直沿用至今。
地球上第二大洋。位于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并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經(jīng)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jīng)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jīng)歐洲和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的附屬海紅海溝通。大西洋的赤道區(qū)域,寬度窄,短距離僅約2400多千米。
大西洋的面積,連同其附屬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內(nèi)(不計島嶼),約9165.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3597米,深處位于波多黎各海溝內(nèi),為9218米。
大西洋東西兩側(cè)岸線大體是平行的。南部岸線平直,內(nèi)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nèi)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布于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開闊洋面上的島嶼很少。主要的島嶼和群島有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紐芬蘭島、古巴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及加勒比?!刂泻V械脑S多群島,格陵蘭島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大西洋。在幾個大洋中,大西洋入海河流流域面積廣,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圣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里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扎伊爾河)、尼日爾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
古代對大西洋的有關知識,均載于托勒密的地圖里。1440-1540年間,大西洋上的幾乎全部島嶼以及大洋的陸界基本測繪清楚。1819-1821年間,發(fā)現(xiàn)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1770年,B.富蘭克林組織編繪的北大西洋海流圖(主要描述了灣流的路徑)制版付印。19世紀以后,進入海洋學調(diào)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diào)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zhàn)者”號(1872-1876)、“發(fā)現(xiàn)”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diào)查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lián)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和法摩斯計劃等專題調(diào)查和海上現(xiàn)場試驗,使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