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村土堡群系由雙吉、雙興和雙元三座堡組成,三座土堡呈“品”字形,互為犄角,遙相呼應(yīng)。雙吉堡又稱敬德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90平方米。雙興堡又稱致美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3150平方米。雙元堡又稱慎修堂,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
雙吉堡坐西向東,平面前方后弧。該堡建在三級臺地上,占地面積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5372平方米。雙吉堡四周砌有堡墻,因處于山地之上,地勢較高,其中前堡墻為磚砌式矮墻,高度為1.3米,墻外放坡,分上下兩個坡臺,全部石砌;左右堡墻全為塊石砌就,高約4米,依地勢上升,顯得層層疊疊,后堡墻呈半圓狀,亦由塊石砌就。該堡中軸線對稱布建各功能區(qū),即堡外禾坪、堡墻、堡門、內(nèi)禾坪、上下堂,護厝、跑馬道等。主體建筑面闊5~7間,進深7柱,穿斗式結(jié)構(gòu),懸山頂。
雙興堡坐南向北,平面前方后弧,占地面積43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65平方米。該堡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前空坪、金剛墻踏垛、護堡池,堡墻,堡內(nèi)禾坪、下堂,天井、廂房、上堂、天井及后花臺、后坪、后樓兼書院、輔房、護厝、跑馬道、碉式角樓等組成。
雙興堡內(nèi)建筑共二進。一進面闊五間,通面闊17.3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5.25米,穿斗式構(gòu)架,砌上明造,懸山頂;二進面闊五間,通面闊17.32米,通進深11.26米;明間前部設(shè)中堂,后部置后廳,次、梢間前后置耳房(兩植房),穿斗式構(gòu)架,安復(fù)水椽,懸山頂。堡后樓為走馬樓二層木結(jié)構(gòu),砌上明造,上堂上廳設(shè)神龕。
雙元堡坐北向南,平面近似橢圓,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900平方米。該堡由四級半橢圓形的高護坡、和后部半圓的圍墻高臺階、斜風水墻、內(nèi)禾坪、輔房、正堂、天井、廂房、碉式角樓等組成。
雙元堡呈前方后圓形,一層堡墻全部采用塊石砌就;二層堡墻為夯土筑就;堡坐西朝東,正門東向,外為花崗巖石圓拱門,內(nèi)用青磚圓拱;設(shè)有兩個偏門,南稱“磐安”,北稱“鞏固”,為花崗石條門。堡內(nèi)為三進兩橫府第式建筑:一進,面闊五間,通面闊18.37米,通進深5.51米,穿斗式構(gòu)架,砌上明造,硬山頂;二進高于一進三個臺階,面闊五間,通面闊18.32米,通進深12.05米,后部作后廳;次梢間前后間置耳房,穿斗式構(gòu)架,安復(fù)水椽,硬山頂;三進又高于二進三個臺階,面闊五間,面闊18.32米,進深7.5米,二層樓房,穿斗式木構(gòu)架,硬山頂。每進之間均有馬巷連通橫屋,整體構(gòu)成九井十三廳,橫屋門均開向中堂。
雙元堡附屬建筑有酒窖、糧倉、農(nóng)具房、廚房與柴火間、后花臺、雞圈、豬圈等。南面跑馬道西頭上建有長3.14、寬1.46、深1.06米的酒窖。糧倉是每一座土堡必備的設(shè)施,水美土堡中的跑馬道上的箱柜式糧倉,護厝中的糧倉,后花臺上的糧倉,堂上移動式倉柜。農(nóng)具房及茅房,一般放在外重護厝的前后兩端;廚房大多在護厝的合適空間,后堂次、稍間一般為堡主的廚房。后花臺還是種植花草、晾曬衣被、小孩玩耍的地方。靠堡墻處設(shè)立敞開的房間以存放柴草。書院及書樓約定俗成地放在廂房、后天井、后花臺的合適部位。
據(jù)當?shù)刈遄V記載,水美土堡群建于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是福建省安溪張氏家族為了防御土匪而興建的。
清咸豐年間,張氏家族已繁衍至入沙第四代,經(jīng)過幾代人的辛勤勞作,開墾耕地,以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兼收購周邊茶葉銷往福州等地,財富日積,漸漸成為方圓幾里內(nèi)的大戶家族,為了安居樂業(yè),防備匪寇的侵擾,洵第四兄弟合建了村內(nèi)的第一座土堡,亦拉開了張氏家族建造土堡的序幕。
水美土堡群的第一座土堡為雙吉堡,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水美土堡群的第二座土堡為雙興堡,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即雙吉堡動工后的第二年,歷時三年竣工。
清同治元年(1862年),水美村土堡群的最后一座土堡雙元堡竣工。
沙縣水美土堡群建于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早期因防御周邊匪患侵襲而興建,具有防御與居住雙重功能并重的建筑特點,是沙縣現(xiàn)存較大的土堡建筑群,是福建省內(nèi)保存較為完好的閩南式古民居建筑群,也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補充。
2009年11月16號,沙縣水美土堡群入選福建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16日,沙縣水美土堡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