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鬼,是平山最獨具特色的風(fēng)味小吃,堪稱平山一絕。這是一種油炸食品,色澤金黃,吃起來清脆噴香回味無窮。
這炸“油鬼”,看起來,與油條無異,但其中間做折身狀,似一跪著的小人。據(jù)說炸“油鬼”乃油炸檜的意思。宋朝秦檜賣國,世人痛恨,便將兩塊面團兒抻長了,一做奸相秦檜,一做其妻王氏,互相纏繞做捆綁狀,下油鍋烹炸而食。而平山的一個廚師,又別出心裁,將“油鬼”中間折疊而炸,炸熟后呈跪狀,可見其對奸臣的痛恨。炸“油鬼”,在制作中,對面粉的質(zhì)量要求特別高,對和面時所用的水、堿、鹽的配比要求非常嚴(yán)格,炸出后,晶瑩剔透,酥脆可口,人們邊吃,邊想起奸相秦檜,直吃得咬牙切齒,滿口流油。吆喝叫賣的時候應(yīng)該是"剛炸的油鬼",可能因為是方言,聽起來像是“剛扎類油鬼”,因為“zha”和“l(fā)ei”連讀比較緊。不知是否是“嘎叉油鬼”的來源,不過方言的字誰又說的真。
晶瑩剔透,酥脆可口。
剛出鍋的嘎叉油鬼不但吃到嘴里噴噴香,而且還能藥用。如痢疾拉肚的人,用熱嘎叉油鬼就上大蒜吃下去,百治百愈,此偏方比趙本山的“瀉痢?!边€靈。
上等的面粉、堿、礬、鹽、油。
用上等的面粉,一般按一堿、二礬、三錢鹽的比例用溫水化開,分別倒入面粉中和勻。待面團餳到一定程度,用手揪下一塊,放在案板上,輕輕摔打。然后用油搟杖搟成約10厘米寬1——2厘米厚的薄帶子,再用小廚刀蘸上熱油抹在上面,然后再用小廚刀切成10厘米長3厘米寬的油面條狀,用手指捏住小面條的兩端,往長里一拽、一晃、一擰,就放進滾燙的花生油油鍋里炸,一個人用長筷子來回翻動油條,我們這兒的方言叫撥鍋。待把油條炸到金黃色再夾出來。尖朝外一摞摞整齊的碼在桌子上的大條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