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深度
波多黎各海溝
9219米
南桑威奇海溝
8428米
羅曼什海溝
7856米
開曼海溝
7680米
多米尼加海溝
6200米
希臘海槽
5121米
洋面狹長,呈S形。以赤道為界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大西洋海岸曲折,屬海和島嶼眾多。重要的屬海︰西側(cè)有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圣羅倫斯灣、哈得遜灣和巴芬灣;東側(cè)有地中海、黑海、北海和波羅的海。重要的島嶼有︰斯匹茨卑爾根島、熊島、格陵蘭島、冰島、不列顛群島、法羅群島、謝德蘭群島、亞速群島、維德角群島、大小安地列斯群島、百慕大群島、馬德拉群島、卡納里亞斯群島等。南大西洋的海岸線比較平直,主要島嶼有亞森欣島、圣赫勒拿島、特里尼達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戈夫島等。
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地中海、黑海、里海、北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幾內(nèi)亞灣、哈得孫灣、巴芬灣、圣勞倫斯灣、威德爾海、馬尾藻海等。
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紐芬蘭島、古巴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及加勒比海和地中海中的許多群島,格陵蘭島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大西洋。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300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為9219米。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征是有一條縱貫?zāi)媳背蔛形的海嶺,寬達1610千米,稱為大西洋中脊,它是環(huán)球海嶺(72450千米)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脊兩側(cè)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米之間。北大西洋有北亞美利加海盆、圭亞那海盆(西側(cè))和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東側(cè))。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側(cè))和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東側(cè))。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是大陸棚面積較大,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占11.1%,大陸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其二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萬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qū)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島嶼。整條海嶺蜿蜒成S形,把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東海盆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000米;西海盆較深,深海溝大都在西海盆內(nèi)。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里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的南端布韋島以南為一片水深5000多米的地區(qū),稱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桑威奇海溝深達8428米,為南大西洋的最深點。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shè)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大西洋東部地區(qū),特別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
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起,其面積約占洋底面積的1/3。其中大陸架面積921萬平方千米,占洋底面積的1/10,略小于太平洋,而超過印度洋大陸架面積近2倍。大陸架的寬度從幾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不等,以大西洋東北部的波羅的海和北海,以及西北歐大不列顛島周圍和挪威海沿岸海域最寬廣,最寬處達1000千米以上,是世界海洋中最寬、最大的大陸架之一。南美沿岸大陸架最寬處也近于1000千米,北美紐芬蘭、佛羅里達附近大陸架也較寬廣。然而比斯開灣以南非洲沿岸大陸架很窄,不超過100千米,有的地段只有20-30千米。北美大陸東岸、南美大陸北岸加勒比海沿岸大陸架都較狹窄。大陸架外緣是大陸坡,面積約768萬平方千米,其中沿歐非大陸架的大陸坡比較陡,坡度大約為5°-10°,寬度一般只有20-30千米;在美洲的大陸坡比較和緩,坡度多在3°以內(nèi),寬度超過50-80千米;而墨西哥海盆西緣和阿根廷東側(cè)的大陸坡形態(tài)呈階梯狀,大致從100-200米逐級降至深5000米以上,這同大陸地殼的間歇性抬升運動相聯(lián)系。大西洋大陸坡的平均坡度為3°5′,小于太平洋。大陸坡與洋盆之間有些地方有大陸隆起分布,其坡度遠比大陸坡為小,如格陵蘭—冰島隆起、布萊克隆起和馬爾維納斯隆起等。大陸坡上還分布有上百條海底峽谷,以北美東側(cè)的大陸坡上最多,是濁流沖刷、侵蝕而成或構(gòu)造作用形成。
包括島弧、邊緣海盆、海底高地及深海溝,面積很小。大西洋中的島弧帶和深海溝有兩條:一條是由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組成的雙列島弧帶和其北側(cè)的波多黎各海溝(長1550千米,平均寬度120千米,最深處9218米);另一條是南美南端與南極半島之間由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組成的向東延伸的島弧帶及島弧東緣的南桑威奇海溝(長約1450千米,平均寬70千米,最大深度8428米)。
大洋中脊又稱海嶺,是大西洋洋底地形中最為特殊的洋底奇觀,它北起冰島,縱貫大西洋,南至布韋島,然后轉(zhuǎn)向東北與印度洋中脊相連,全長約1.7萬千米,寬度1500-2000千米,約占大洋寬度的1/3。面積達2228萬平方千米,占大西洋底面積的1/4,是大西洋底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地形單元。大洋中脊形似S,系由一系列狹窄和被斷裂分割的平行嶺脊組成,脊頂距海面2500-3000米,峰脊突出海面者成為島嶼,如冰島、亞速爾群島、圣佩德羅—圣保羅礁、阿森松島、圣赫勒拿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布韋島等。中脊的軸部有一條縱向的中央斷裂谷地,谷地一般深3000-4000米,寬度10多米。從中軸向兩側(cè)還有逐級降低的縱向嶺脊,嶺脊之間有12~40千米的裂谷。沿中脊特別是沿脊軸的中央裂谷綿延分布著一條活躍的地震帶,表明大西洋中脊是地質(zhì)構(gòu)造不穩(wěn)定地帶。大洋中脊還被無數(shù)橫向斷裂帶切斷并錯開,橫向斷裂帶走向與中脊近于垂直,在地形上表現(xiàn)為深切的線狀槽溝,其中位于赤道附近的羅曼什斷裂帶(最深處羅曼什海溝達7856米,位于南緯0°16′,西經(jīng)18°35′),把大西洋中脊截成南北兩段并錯開1000余千米,北段稱北大西洋中脊,縱貫大西洋北部,長約1.05萬千米,最寬處1500千米,脊頂距海面約2000-2500米。南段稱南大西洋中脊,縱貫大西洋南部,長約4500千米,脊頂距洋面2000-3000米。大西洋中脊是全球洋底中脊的組成部分。
大西洋底部比較平坦的海盆,由于中脊中隔分為東西兩列海盆。東側(cè)自北而南有西歐羅巴海盆、伊比利亞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幾內(nèi)亞海盆、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西側(cè)有北亞美利加海盆(位于馬尾藻海東南)、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另外,在南極洲附近還有一個寬闊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這些海盆平均深度4000-6300米,面積約占大西洋底面積的1/3。大西洋洋底的深海沉積物以抱球蟲軟泥和翼狀蟲軟泥為主,其次有硅藻軟泥和放射蟲軟泥以及紅粘土,它們占大洋洋底深??偯娣e的80%。
地球上第二大洋。位于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并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jīng)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jīng)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jīng)歐洲和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的附屬海紅海溝通。大西洋的赤道區(qū)域,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約2400多千米。
大西洋的面積,連同其附屬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內(nèi)(不計島嶼),約9165.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3597米,最深處位于波多黎各海溝內(nèi),為9218米。
大西洋東西兩側(cè)岸線大體是平行的。南部岸線平直,內(nèi)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nèi)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布于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開闊洋面上的島嶼很少。主要的島嶼和群島有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紐芬蘭島、古巴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及加勒比?!刂泻V械脑S多群島,格陵蘭島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大西洋。在幾個大洋中,大西洋入海河流流域面積最廣,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圣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里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扎伊爾河)、尼日爾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
地理分區(qū)
根據(jù)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情況,通常將5°N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陸界比在南半球的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蜿蜒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巴哈馬某處登陸。
1858年,第一條跨大西洋電報電纜由西場生產(chǎn),但快速失敗了。
1865年,第一個成功的跨大西洋電報電纜由大東方號產(chǎn)生。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沉沒,并有1593人喪生。
1919年5月27日,美國的NC-4水上飛機成為第一架橫渡大西洋的飛機。(先由紐芬蘭島至亞速爾群島,再到達里斯本)
1919年后期,由阿爾科克與布朗駕駛的英國飛機成功成為第一架飛機不停站橫渡大西洋。(由紐芬蘭島至愛爾蘭島)
1921年,英國人成功駕駛第一架飛艇橫渡北大西洋。
1922年,葡萄牙人成功駕駛第一架飛艇橫渡南大西洋。
1927年1月7日,第一個成功的跨大西洋電話打通。
1927年,查爾斯·林白成功完成第一個不停站橫渡大西洋的航程。(由紐約至巴黎)
1932年,阿梅莉亞·埃爾哈特成為第一位獨自飛越大西洋的女飛行員。
1952年,安·大衛(wèi)遜成為第一個女性單獨地駕船航行橫渡大西洋。
1980年,Gérard d'Aboville成為第一個人類劃船橫渡大西洋。
1994年,Guy Delage成為第一個人類游泳橫渡大西洋(由佛得角至巴巴多斯)。
1998年,Benoit Lecomte成為第一個人類游泳橫渡北大西洋,而只在亞速爾群島停留一星期。
1999年12月3日,Tori Murden成為第一個女性劃船橫渡大西洋(由加那利群島至瓜德羅普),過程花了81日及距離4767千米。
大西洋中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已勘探和利用的資源主要是礦產(chǎn)資源和水產(chǎn)資源。
礦產(chǎn)資源
大西洋中的礦產(chǎn)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鐵、重砂礦和錳結(jié)核等。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北海、幾內(nèi)亞灣和地中海均蘊藏有豐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
大西洋兩岸邊緣的海盆中構(gòu)成兩個油氣帶,即東大西洋帶和西大西洋帶。西大西洋油氣帶主要包括:①委內(nèi)瑞拉北部的馬拉開波湖海底油田和委內(nèi)瑞拉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里亞灣油田。已探明儲量40.2億噸,天然氣8624億立方米。油田年開采量近1億噸 ;天然氣50億立方米。②墨西哥灣海底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灣和美國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其中坎佩切灣石油探明儲量近50億噸(1978),美國所屬墨西哥灣大陸架區(qū)石油儲量為20億噸,天然氣儲量3600億立方米。
東大西洋油氣帶包括:①北海大陸架油田,已探明儲量超過40億噸,天然氣為3萬億立方米(1977)。石油年產(chǎn)量達1 億多噸,天然氣年產(chǎn)量近1000億立方米。北海油田的開采極大地改善了北歐國家的能源條件,然而北海海域秋、冬季多風暴,且多陰雨,給海上鉆探、開采帶來艱巨性,并提高了采油成本。②幾內(nèi)亞灣一帶以尼日利亞為主的海洋油區(qū),其儲油量約26億噸。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陸架也相繼發(fā)現(xiàn)油氣資源,部分已投產(chǎn)。
海底煤炭主要分布在英國東北部蘇格蘭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島外側(cè)的大陸架。英國的海底煤藏量不少于5.5億噸,每年采煤量達2000-2500萬噸。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亞、意大利等國沿海海底也發(fā)現(xiàn)有煤的儲藏。在北美加拿大的紐芬蘭島東側(cè)有世界最大海底鐵礦。估計儲量超過20億噸,已開采。波羅的海、芬蘭灣也有海底鐵礦。大西洋還有重砂礦,美國、巴西、阿根廷、挪威、丹麥、西班牙、葡萄牙、塞內(nèi)加爾等海岸外都有發(fā)現(xiàn)。大西洋深4000-5000米海底廣泛分布著錳結(jié)核,總儲量約1萬億噸,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部,其富集程度和品位均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
洋底蘊藏極為豐富的錳核。在非洲西南部岸外海底有大量金剛石砂礦。英國諸島岸外有少量的煤和錫。世界溴產(chǎn)量的70%產(chǎn)自大西洋海水。
生物資源
大西洋生物資源豐富,最主要的是魚類,其捕獲量約占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獲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漁獲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20世紀60年代以后低于太平洋,退居第二位。但單位面積漁獲量達250kgkm2,居世界首位。捕獲量最多的是東北諸海域,即北海、挪威海、冰島周圍,年漁獲量約占大西洋總漁獲量的45% ,單位面積產(chǎn)量平均達830kgkm2,大陸架區(qū)域約1200kgkm2。其次是大西洋西北海域,漁獲量占總漁獲量的20%,單位面積平均漁獲量690kgkm2。其中紐芬蘭 、美國、加拿大東側(cè)大陸架海域單位面積產(chǎn)量高達1500kgkm2,是世界大洋中單產(chǎn)最高的漁場。另外,加勒比海、比斯開灣、安哥拉、納米比亞沿海也是重要的捕漁區(qū)。大西洋靠近南極洲的海域是磷蝦和鯨的重要捕獲區(qū)。大西洋海域捕獲的主要魚類有鯡魚、北鱈魚、毛鱗魚、長尾鱈魚、比目魚、金槍魚、鮭魚、馬古鰈魚、海鱸魚等。這些魚主要分布在大陸架和島嶼附近陸架區(qū)。開闊水域特別是熱帶海域尚有帆魚和飛魚。西歐和北美沿岸區(qū)盛產(chǎn)牡蠣、貽貝、海扇、螯蝦和蟹類。當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國家在積極發(fā)展人工養(yǎng)殖貽貝、沙噀等軟體動物。
大西洋有5個水層構(gòu)成的生物帶。自洋面至洋底為:1.海濱底棲帶,最大深度在60米以內(nèi),包括各種近岸的動物和大部分海藻;2.光亮帶,最大深度在180米以內(nèi),屬陽光能照亮的部分,棲息在該帶的生物包括大量浮游動植物,提供海洋中營養(yǎng)物質(zhì)的90%;3.中深帶,深度在200-900米,是抹香鯨和烏賊的生活帶;4.深洋帶,深度在900-4000米,為黑暗帶,是發(fā)光動物棲息帶;5.底棲帶,深度在4000米以下,棲息著結(jié)構(gòu)原始的動物。
大西洋海洋資源豐富,西北部和東北部的紐芬蘭和北海地區(qū)為主要漁場,盛產(chǎn)鯡、鱈、沙丁魚、鯖、毛鱗魚等,其它尚有牡蠣、貽貝、螯蝦、蟹類以及各種藻類等。海洋漁獲量約占世界的1/3-2/5左右。南極大陸附近產(chǎn)鯨、海豹和磷蝦,海獸捕獲量也很大。
大西洋占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漁場。高產(chǎn)區(qū)在南北美沿岸。紐芬蘭岸外地處灣流與拉布拉多洋流匯合處,是世界上最富的漁場。20世紀后半期的過度捕撈,使幾個傳統(tǒng)漁場造成魚荒,在北大西洋尤為嚴重。
大西洋在世界航運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它西通巴拿馬運河連太平洋,東穿直布羅陀海峽、經(jīng)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通向印度洋,北連北冰洋,南接南極海域,航路四通八達、十分便利。同時大西洋沿岸幾乎都是各大洲最發(fā)達的地區(qū)、經(jīng)濟水平較高的資本主義國家,貿(mào)易、經(jīng)濟交往頻繁,是世界環(huán)球航運體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樞紐。在全世界2000多個港口中,大西洋沿岸占有3/5,其中不少是世界知名港口。每天在北大西洋航線上的船只平均有4000多艘,擁有世界2/3的貨物周轉(zhuǎn)量和3/5的貨物吞吐量,是世界航運最發(fā)達的大洋。有5條主要航線:①歐洲與北美間的北大西洋航線;②歐洲與亞洲、大洋洲間的遠東航線;③歐洲與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間的中大西洋航線;④歐洲與南美間的南大西洋航線;⑤從歐洲沿非洲大西洋岸到開普敦的航線。其中北大西洋航線最繁忙,世界商船的1/3以上航行在這條航線上。海運的主要貨物是石油和石油制品,其次是鐵礦石、谷物、煤炭、鋁土及氧化鋁等。米,其中16條是連接西歐與北美間的海底電纜。大西洋的上空是聯(lián)系西歐、北美、南美和非洲間的交通要道。
沿岸港口
(逆時針順序,自北向南)
格陵蘭(丹):努克
加拿大:伊卡盧伊特、科納布魯克、圣約翰、七島港、魁北克市、圣約翰斯、夏洛特敦、哈利法克斯
圣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法):圣皮埃爾
美國:波特蘭、波士頓、普羅維登斯、紐黑文、紐約、費城、大西洋城、巴爾的摩、弗吉尼亞海灘、威爾明頓、查爾斯頓、薩凡納、圣奧古斯丁、代托納比奇、西棕櫚灘、邁阿密、科珀斯克里斯蒂、加爾維斯敦、休斯頓、博蒙特、新奧爾良、格爾夫波特、莫比爾、彭薩科拉、坦帕、圣彼德斯堡、邁爾斯堡
巴哈馬:拿騷
古巴:卡德納斯、巴拉德羅、馬坦薩斯、哈瓦那、曼薩尼約、圣地亞哥、關(guān)塔那摩
墨西哥:坎昆、梅里達、坎佩切、夸察夸爾科斯、韋拉克魯斯、坦皮科、切圖馬爾、坎昆
牙買加:金斯頓、蒙特哥貝
英屬維爾京群島:羅德城
美屬維爾京群島:夏洛特阿馬利亞
海地:太子港、萊凱
多米尼加:圣多明各
安圭拉(英):瓦利
圣基茨和尼維斯:巴斯特爾
安提瓜和巴布達:圣約翰斯
蒙特塞拉特(英):普利茅斯
瓜德羅普(法):巴斯特爾
多米尼克:羅索
馬提尼克(法):法蘭西堡
圣盧西亞:卡斯特里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金斯頓
巴巴多斯:布里奇頓
格林納達:圣喬治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西班牙港
委內(nèi)瑞拉:拉克魯斯港、加拉加斯、巴倫西亞、蓬托菲霍、科羅、馬拉開波
庫拉索(荷):威廉斯塔德
阿魯巴(荷):奧拉涅斯塔德
哥倫比亞:巴蘭基亞、卡塔赫納
巴拿馬:科隆港
洪都拉斯:拉塞瓦
伯利茲:伯利茲市
圭亞那:喬治敦、新阿姆斯特丹
蘇里南:帕拉馬里博、新尼克里
法屬圭亞那:庫魯、卡宴
巴西:馬卡帕、貝倫、圣路易斯、福塔萊薩、納塔爾、累西腓、馬塞約、阿拉卡茹、薩爾瓦多、塞古羅、維多利亞、里約熱內(nèi)盧、桑托斯、巴拉那瓜、弗洛里亞諾波利斯、克里西烏馬、阿雷格里港、佩洛塔斯、里奧格蘭德
烏拉圭:埃斯特角城、蒙得維的亞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拉普拉塔、馬德普拉塔、布蘭卡港、里瓦達維亞海軍準將城、圣胡利安港、圣克魯斯港、里奧加耶戈斯、烏斯懷亞
智利:蓬塔阿雷納斯
??颂m群島(英阿爭議):阿根廷港(英國稱斯坦利)
南喬治亞和南桑德威奇群島(英):南喬治亞島
南非:開普敦
納米比亞:鯨灣港、斯瓦科普蒙德
安哥拉:木薩米迪什、本格拉、洛比托、羅安達、卡賓達
剛果民主共和國:博馬
剛果共和國:黑角
加蓬:利伯維爾
赤道幾內(nèi)亞:巴塔、馬拉博
喀麥隆:克里比、杜阿拉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圣多美
尼日利亞:卡拉巴爾、哈科特港、拉各斯
貝寧:波多諾伏、科托努
多哥:洛美
加納:特馬、阿克拉、海岸角
科特迪瓦:阿比讓、圣佩德羅
利比里亞:蒙羅維亞
塞拉利昂:弗里敦
幾內(nèi)亞:科納克里
幾內(nèi)亞比紹:比紹
塞內(nèi)加爾:濟金紹爾、達喀爾
岡比亞:薩拉昆達、班珠爾
毛里塔尼亞:努瓦克肖特、努瓦迪布
佛得角:普拉亞
摩洛哥:阿加迪爾、索維拉、薩菲、卡薩布蘭卡、拉巴特、納祖爾、丹吉爾
西班牙:馬拉加、阿爾梅里亞、梅利利亞、休達、穆爾西亞、帕爾馬、巴倫西亞、巴塞羅那、圣克魯斯-德特內(nèi)里費、加的斯、比戈、拉科魯尼亞、畢爾巴鄂
法國:馬賽、土倫、戛納、阿雅克肖、波爾多、南特、圣納澤爾、坎佩爾、布雷斯特、圣布里厄、瑟堡-奧克特維爾、勒阿弗爾、迪耶普、加來、敦刻爾克
意大利:熱那亞、比薩、那不勒斯、卡利亞里、墨西拿、巴勒莫、雷焦卡拉布里亞、塔蘭托、巴里、威尼斯、的里雅斯特
克羅地亞:普拉、扎達爾、斯普利特
阿爾巴尼亞:都拉斯
希臘:帕特雷、干尼亞、雅典
土耳其:恰納卡萊、伊斯坦布爾、科賈埃利、布爾薩、伊茲密爾、安塔利亞、梅爾辛、阿達納
敘利亞:拉塔基亞、塔爾圖斯
塞浦路斯:拉納卡、利馬索爾
黎巴嫩:貝魯特
以色列:海法、特拉維夫
巴勒斯坦:加沙
埃及:塞得港、亞歷山大、馬特魯
利比亞:班加西、蘇爾特、米蘇拉塔、的黎波里
突尼斯:斯法克斯、蘇塞、突尼斯城
阿爾及利亞:安納巴、斯基克達、阿爾及爾、奧蘭
葡萄牙:法魯、塞圖巴爾、里斯本、波爾圖
比利時:奧斯坦德、布蘭肯貝爾赫
荷蘭:泰爾訥普、米德爾堡、鹿特丹、海牙、哈勒姆、登海爾德、阿姆斯特丹、阿爾梅勒、萊利斯塔德
德國:埃姆登、威廉港、不萊梅、庫克斯港、漢堡、弗倫斯堡、基爾、呂貝克、羅斯托克、施特拉爾松德、格賴夫斯瓦爾德
英國:倫敦德里、貝爾法斯特、格拉斯哥、阿伯丁、鄧迪、愛丁堡、紐卡斯爾、米德爾斯伯勒、赫爾河畔金斯頓、格里姆斯比、大雅茅斯、洛斯托夫特、伊普斯維奇、科爾切斯特、切爾姆斯福德、濱海紹森德、倫敦、多佛爾、黑潭、利物浦、切斯特、斯旺西、加的夫、南安普敦、伯恩茅斯、普利茅斯
愛爾蘭:斯萊戈、韋斯特波特、戈爾韋、利默里克、科克、沃特福德、都柏林
丹麥:埃斯比約、奧爾堡、奧胡斯、歐登塞、哥本哈根、瓦埃勒、腓特烈西亞、奧本羅、羅斯基勒
挪威:腓特烈斯塔、奧斯陸、德拉門、克里斯蒂安桑、斯塔萬格、海于格松、卑爾根、納爾維克、特羅姆瑟
波蘭:什切青、科沃布熱格、科沙林、格丁尼亞、格但斯克
立陶宛:克萊佩達、帕蘭加
拉脫維亞:利耶帕亞、文茨皮爾斯、尤爾馬拉、里加、薩拉茨格里瓦
愛沙尼亞:派爾努、帕爾迪斯基、塔林、馬爾杜
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索斯諾維博爾、圣彼得堡、喀瑯施塔得、維堡
芬蘭:科特卡、波爾沃、赫爾辛基、艾斯堡、圖爾庫、波里、瓦薩、科科拉、奧盧
瑞典:卡利克斯、呂勒奧、皮特奧、謝萊夫特奧、于默奧、松茲瓦爾、耶夫勒、諾爾泰利耶、斯德哥爾摩、諾爾雪平、奧斯卡港、維斯比、卡爾馬、卡爾斯克魯納、卡爾斯港、馬爾默、赫爾辛堡
冰島:伊薩菲厄澤、雷克雅未克
航運
大西洋航運發(fā)達,東、西分別經(jīng)蘇伊士運河及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輪全年均可通航,世界海港約有75%分布在這一海區(qū)。主要有歐洲和北美的北大西洋航線;歐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遠東航線;歐洲與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之間的中大西洋航線;歐洲與南美大西洋沿岸之間的南大西洋航線;從西歐沿非洲大西洋岸到開普敦的航線。大西洋海底電纜總長20多萬千米。從愛爾蘭的瓦倫西亞島和從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西北端開始通到加拿大紐芬蘭島的東南端,或一直通到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島北端的線路是大西洋海底電纜的主要干線。
大西洋的航運業(yè)極為發(fā)達。西部通過中美巴拿馬運河,直通太平洋;也可繞過南美南端合恩角,穿過德雷克海峽或麥哲倫海峽,到達太平洋。東部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經(jīng)過紅海,抄近路到達印度洋;也可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大西洋與北冰洋的聯(lián)系,比其他大洋都方便,有多條航道相連通。大西洋有多條國際航線,聯(lián)系歐洲、美洲、非洲的沿岸國家,貨運量居各大洋第一位。尤以北大西洋更為繁忙。聯(lián)系大西洋與北海的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是世界海上交通最繁忙的地方。大西洋沿岸港口很多,主要有波士頓、紐約、巴爾的摩、新奧爾良、哈瓦那、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威尼斯等。
由來及影響
大西洋:大西一詞,出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傳說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倫敦地理學(xué)會統(tǒng)一定名為大西洋。
大西洋英文名稱叫ATLANTIC OCEAN,古稱OCEAMUS ATLANTICUS,得名于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阿特拉斯神能知道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并支撐石柱使天和地分開。傳說大西洋是他居住的地方。最初希臘人以阿拉斯神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山地,隨后擴大到直布羅陀以外的海洋。此名稱在1650年為荷蘭地理學(xué)家伯思哈德·瓦寺尼(1622-1650年)所引用。
“大西洋”這一中文名稱最早見于明代記載。在明代,習慣上東西洋分界,大體以雷州半島至加里曼丹島一線為界,其西叫“西洋”,其東為“東洋”,故中國習慣上稱歐洲人為“西洋人”,而把日本人稱“東洋人”。隨著明末歐洲地理知識的增多,于是改稱印度洋為“小西洋”,而把歐洲以西的海域稱為“大西洋”。西方地理學(xué)和地圖傳入以后,對ATLANTIC OCEAN一詞,翻譯家頗感難以譯成貼切的漢語,便按習慣譯成“大西洋”,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guān)戰(zhàn)爭
諾曼底登陸、日德蘭大海戰(zhàn)、敦刻爾克撤退
其他
大西洋海底大部分的海嶺都隱沒在海底3000米以下,只有少數(shù)山脊突出洋面形成島嶼。大部分的島嶼集中在加勒比海的西北部。當年哥倫布錯把北美洲當成了印度,因此給他們?nèi)×艘粋€十分不恰當?shù)拿帧拔饔《热簫u”。傳說中大西洋底是古代的亞特蘭蒂斯文明。
大西洋奇特的“S”型海岸線還觸發(fā)了德國氣象學(xué)家魏格納的靈感,使他大膽的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學(xué)說。
在北大西洋,也有一個順時針環(huán)流,由北赤道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組成。其中,墨西哥灣暖流是世界最大的暖流,它的流量相當于全世界河流量總和的120倍,像一條巨大的暖氣管,供應(yīng)巨量的熱,使西北歐的氣候溫暖如春。南大西洋的環(huán)流是逆時針方向,由南赤道流、巴西暖流、西風飄流和本格拉寒流組成。大西洋的潮汐,大多屬于半日潮。在開闊洋面上,潮差不明顯;在近岸或狹窄的海灣,潮差很大。英國南岸的布里斯托爾灣潮差高達11米多,北美的芬地灣潮差高達21米。南美的亞馬孫河口的涌潮,比中國錢塘江大潮還要壯觀。
古代對大西洋的有關(guān)知識,均載于托勒密的地圖里。1440-1540年間,大西洋上的幾乎全部島嶼以及大洋的陸界基本測繪清楚。1819-1821年間,發(fā)現(xiàn)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1770年,B.富蘭克林組織編繪的北大西洋海流圖(主要描述了灣流的路徑)制版付印。19世紀以后,進入海洋學(xué)調(diào)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diào)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zhàn)者”號(1872-1876)、“發(fā)現(xiàn)”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diào)查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lián)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xué)實驗、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和法摩斯計劃等專題調(diào)查和海上現(xiàn)場試驗,使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