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帽,是中國維吾爾族服飾中的特色一,維吾爾族稱它為“朵帕”。不論天山南北,不論男女老幼,也不分春夏秋冬,花帽都是維吾爾族人日常生活的一種服飾。
花帽在維吾爾族中歷史悠久,唐代時便有記載。到了21世紀,隨著社會發(fā)展,不僅使得花帽制作的形制豐富多彩,而且民族特色更為鮮明和濃郁。
不同區(qū)域的維吾爾人對佩戴花帽有各自不同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至21世紀也有所保留。天山以南地區(qū)的維吾爾人,多戴黑色底面繡有巴旦姆圖案的巴旦姆花帽。天山以北地區(qū)的維吾爾人多戴樸素無華的黑色和紫色花帽。東疆吐善托盆地的維吾爾人則喜歡戴紅、紫為底,上面繡有各種大花的鮮艷花帽。城市中的知識分子對色彩、花紋、圖案典雅素凈的奇蔓花帽則情有獨鐘。
在維吾爾族,當姑娘、小伙子之間蔭生愛意,彼此的感情達到高潮之際,有情的姑娘就會悄悄繡制一頂漂亮的小花帽贈給心上人,小伙子也會格外珍惜姑娘送予的花帽,深知姑娘愛戀著他。顯然,在維吾爾人這里,花帽是愛情的象征,是擇偶信物,用來贈給心上人,成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蹦Y著真摯、深沉的情思內(nèi)蘊著姑娘的精心勞動、對情人永念的感情,寄托著維吾爾人民對幸福和愛情的追求與向往,表達出情侶之間的意愿與思念。對維吾爾族來說,美好的姻緣始于花帽是有一定道理的。
每逢節(jié)日婚禮、歌舞盛會、走親訪友,維吾爾人都要以精巧漂亮的花帽裝飾打扮自己,絢麗繽紛的花帽及民族服飾與各種民族禮儀相得益彰,越發(fā)顯得與眾不同,風格獨特。在這些場合佩戴花帽,不僅是服飾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表示了對親友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
除了自己佩戴以外,維吾爾人還作為珍貴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敬獻給來訪的中外貴賓。一頂小小花帽表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審美趣味,寄托著維吾爾族人民的厚誼,表達了維吾爾人民樸素純真的美好的感情。
花帽的圖案紋樣,作為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展現(xiàn)了維吾爾族生活十分重要的層面。花帽上以花卉、草木裝飾圖案為主的特征,不僅在外觀上使維吾爾人和大自然親密與共、和諧相處,而且在內(nèi)蘊上也無形地激發(fā)了維吾爾人神往自然、順應自然并力圖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追求?;痹诰S吾爾民族充滿智慧的加工制作中,創(chuàng)造了技藝和觀念。不僅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且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密切和融洽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2009年7月,維吾爾族花帽制作技藝被新疆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第二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維吾爾族花帽的基本形狀一般是下圓上方,帽高7至8厘米,分為突起和不突起兩種。維吾爾族花帽的基本造型是正面看金字塔形,俯視角度看四面形(正方形),仰視角度看圓形。色彩上,維吾爾族花帽底色通常采用紫紅、深藍、墨綠等深暗顏色,花紋相對的用亮色,圖案色彩明亮而純凈、艷麗,對比強烈,主要有黑色、白色、桔紅、棕色、草綠、桃紅、朱紅等。
不同造型、不同色彩、不同圖案的花帽大致有五十余種,其中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還有曼普爾花帽、白西塔拉花帽、伊犁花帽、托爾花帽等。
散蘭花帽:其外形比一般花帽略微的高而尖,無棱角,四瓣組成。色彩大多為咖啡色、墨綠等。圖案為巴旦姆紋樣,繡在帽子頂部。因這種花帽僅用來供維吾爾族男性纏散蘭時佩戴,故稱為散蘭花帽。
夏帕克花帽:外形與散蘭花帽相仿,但比之略淺,無棱角,有四個瓣,形似瓜皮,故稱作瓜皮帽。夏帕克花帽底色有白、黑色、綠色,或者雙色拼縫,上面多繡小花。
巴旦姆花帽:維吾爾族男性最常佩戴的花帽,由四瓣組成,有明顯的四個棱角,圖案是維吾爾民間藝人精心構思,添加粉飾的巴旦姆。在黑色底面上面、白色粗、細、直的點與線相互交錯,四周波紋漣漪,晶瑩的水珠簇擁著巴旦姆。
奇蔓花帽:外形宛若巴旦姆花帽,帽頂有較厚且明顯的四個棱角,可折疊。在淺藍或淡綠色的帽面上,用白線勾勒出巴旦姆的枝葉,和諧地襯以黑色、桔紅、草綠、桃紅,猶如百花盛開的花園,顧名思義稱其為奇蔓花帽。
瑪爾江花帽:多為維吾爾族青年婦女佩戴,帽頂?shù)乃膫€棱角較為渾圓。底色有咖啡色、深紅色、深紫色、黑色等,圖案用數(shù)以千計的如小綠豆般大的各色彩珠連綴而成,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各色錦緞上。
戈蘭姆花帽:帽幫比巴旦姆花帽淺,可折疊,由四個瓣構成,頂部每一瓣都為玫瑰花紋樣,帽幫用玫瑰花的一部分構成裝飾花樣。玫瑰花形用草綠、桃紅、紫色、藍色等彩線繡制,整個花帽的色彩以桃紅、玫瑰紅為主。
吐普番花帽:主要流行在吐善托盆地,帽形大且深,繡有大花圖案,花紋色彩瑰麗,有深紅、草綠、桃紅、湖蘭等。男性花帽一般極少涉及的紅色,可在吐魯番男性佩戴的花帽上尋覓到。
花帽的制作方法很獨特,裝飾性強。帽面分作四瓣,用灰色、藍色、黑色、紅色、紫色純棉斜紋布做里,燈心絨或金絲絨作面,每瓣帽面上繡以對稱呼應的精美紋樣,然后將四瓣帽面以頂為中心縫合起來并襯好帽里,套在木制帽模上成型,最后鑲上黑絨布邊,便成了一只小巧玲瓏的花帽。其工藝分為絲線平繡、絲線結繡、串珠片繡、格子架繡、盤金銀繡、十字花繡、鉤花刺繡、扎絨刺繡以及刺、扎、串、盤綜合繡等。圖案紋樣大都為新疆花卉果實,有150多種,大致分為單獨適合紋樣(曼波爾花帽)、滿地散花紋樣(奇蔓花帽)、巴旦木紋樣(巴旦姆花帽)、十字對稱紋樣等四類。
花帽,維吾爾語叫“朵帕”,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之一?;痹诰S吾爾族中歷史悠久,在唐代時,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四片瓦”。11世紀,維吾爾族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所著的《突厥語大辭典》中解釋了花帽的各種名稱。到了明代,因受到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fā)戴小罩刺繡花帽。清初,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fā)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此后的《新疆回部志》《西域見聞錄》《回疆通志》等歷史文獻都有關于花帽的記載。
到了21世紀,隨著社會發(fā)展,維吾爾族的服飾文化不斷發(fā)展和豐富,由于各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以及人們年齡、性別、職業(yè)和差異,不僅使得花帽制作的形制豐富多彩,而且民族特色更為鮮明和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