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甘肅(蘭州、安西、酒泉、金塔)、新疆(若羌、烏恰、葉城、于田、疏附、阿克蘇、吐魯番、輪臺、托克遜、尉犁)。
多年生草本,高15-40(50)厘米。根頸不被纖維狀葉鞘殘遺物,自根莖發(fā)出多數(shù)莖。莖自下部起多級等二叉狀分枝,形成球狀,全部莖枝無毛?;~與下部莖葉少數(shù),線形,革質(zhì),無柄,長0.5-4厘米,寬2-5毫米,基部半抱莖,頂端鈍;中部莖與上部莖葉或有時基生葉退化成小三角形鱗片狀。頭狀花序極多數(shù),單生于末級等二叉狀分枝末端,花序梗粗短,含4-7枚舌狀小花??偘鷪A柱狀,長8-10毫米;總苞片2-3層;外層小,不等長,長2-4毫米,三角形或三角狀卵形,內(nèi)層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0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急尖或鈍,外面無毛。舌狀小花黃色,花冠管外面無毛。瘦果圓柱狀,淡黃色至黃棕色,長約4毫米,向頂端增粗,頂端圓形,無喙,向下稍收窄,有15條等粗的細縱肋。冠毛白色,5-10層,長7-8毫米,單毛狀,基部連合成環(huán),整體脫落。花果期5-9月。
生于沙地、沙地邊緣、沙丘間低地、戈壁沖溝及沙地田邊,海拔-42-1800米。
近年來,在對塔里木盆地白粉菌物種多樣性進行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分布的河西菊白粉病發(fā)生嚴重,在植物葉面形成白色厚氈狀粉層,導致植株發(fā)黃、枯萎,造成植株大面積死亡。由于該病害連年發(fā)生,且呈大規(guī)模爆發(fā)趨勢,已給河西菊的健康生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更嚴重影響荒漠植被保護和生態(tài)恢復進程。
河西菊是一種旱生鹽生植物,開黃色小花,葉退化,因枝條形態(tài)酷似鹿角,又名鹿角草,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是干旱區(qū)城市綠化上乘的地被植物和盆景植物。又因其耐干旱、耐鹽堿,而廣泛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地區(qū),是重要的防風固沙植物,在沙漠邊緣地帶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