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jié)來臨,農(nóng)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jù)鄉(xiāng)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后,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征“五谷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1、糯米洗凈蒸熟。
2、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涂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3、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
4、糯米搗成泥以后,鋪點面粉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