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是蒙古族人的主食,在蒙古語中,炒米被稱作“胡列補達”,用糜子經(jīng)過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在日常生活中,牧民們不可一日無茶,也不可一日無米。因為炒米是他們的傳統(tǒng)食品,在蒙古族家庭中,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吃炒米。吃時將米置于碗中,用奶茶泡至柔軟時,拌著奶食品吃,或者用奶嚼口加糖拌著吃,或者用鮮奶煮炒米奶粥吃,也可以煮炒米肉粥吃。也可以干嚼著吃。
營養(yǎng)價值糜子的營養(yǎng)
炒米的原料——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屬禾本科黍?qū)?Panicum miliaceum),又稱黍、稷、禾祭 和糜。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我國主要制米作物之一。
糜子蛋白質(zhì)含量12%左右,最高可達14%以上;淀粉含量70%左右,其中糯性品種為67.6%,粳性品種為72.5%。糯性品種中直鏈淀粉含量很低,優(yōu)質(zhì)糯性品種不含直鏈淀粉。粳性品種中直鏈淀粉含量一般為淀粉總量的4.5%∽12.7%,平均為7.5%;脂肪含量3.6%,此外還含有β—胡蘿卜素、維生素E、維生素B6、B1、B2等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鈣、鎂、磷及鐵、鋅、銅等礦物質(zhì)元素。
它富含蛋白質(zhì),且除賴氨酸以外的其它氨基酸,之間的比和人體蛋白的構(gòu)成比非常相似,極易吸收。如果能與豆類食品搭配實用(協(xié)調(diào)其賴氨酸的不足),能大大提高其生物價;一般多見于和綠豆、紅小豆、豇豆搭配熬粥,或與大豆類(包括黃豆、黑豆、青豆)食品(如豆腐、豆芽)搭配食用。
由于其相對其他主糧富含VB1、VB2、VE,因此它非常適宜正處于長身體時期的兒童少年作為主糧和其他食物搭配食用。
純正糜子米是粳性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會在處理過程中變得很低。其食用方法可與大米相同,也可用開水、涼水泡食(米湯是清的)。如果和綠豆以2:3的比搭配熬湯,則屬中醫(yī)學中的傳統(tǒng)藥膳,適于肥胖癥、糖尿病、心血管病、近視、高血脂、腳氣病例、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結(jié)核病、甲亢等消耗性疾病、口角炎、唇炎、舌炎、瞼緣炎、陰囊炎、溢脂性皮炎者食用,能起到很好的預(yù)防和食療作用。
炒米是由糜子米炒熟后碾去外殼而得的米粒。加工方法是將純凈的麻糜子,用水浸泡后,上鍋悶蒸,然后在炒鍋上炒熟,冷卻,去掉外殼。加工好的炒米,色黃而不焦,米堅而不硬,晶瑩明亮,泡在奶茶中色味香美,酥香可口。由于經(jīng)過水浸,使糜子皮表層中的水溶性維生素滲透到米粒中,增加了炒米中維生素的含量。又由于蒸炒后迅速冷卻干燥,使糊化后的淀粉固定在原有狀態(tài),食用時只需以茶水浸泡即可。炒米食水量低,耐貯存。便攜帶,不易霉壞變質(zhì),適應(yīng)牧區(qū)生活的需要。
炒米味美耐饑,吃法簡便,蒙古族同胞有“暖穿皮子,飽吃糜子”之說。日常生活中,牧民們出牧、行獵,炒米是必備的食品,這種習慣一直延續(xù)到今。不過人們做這道工序就先進多了,有專門的碾米機,倒進去幾分鐘就可以完事,完全不必費勁地一下下去糠皮,選炒米了。由此可見社會的進步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優(yōu)越與歡樂。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有很多生產(chǎn)炒米的廠家,但他們所生產(chǎn)的炒米大多是比較軟的,還帶著淡淡的炒香味,尤其被老人和小孩們喜歡。如果你來呼和浩特,不必親自去草原,只要在當?shù)氐囊恍┏谢蚴敲褡迨称穼Yu店逛逛就可以買到香噴噴的炒米。
炒米的原料是糜米,俗稱蒙古米。以黃河水澆灌,純天然種植出的米為最佳。其主要做法是將糜米洗凈,去掉雜質(zhì),然后放入鍋中煮沸,待破開米嘴后,馬上出鍋,然后再炒熟。經(jīng)過這樣做的炒米發(fā)硬,有咬頭,一般為蒙古族人民所喜歡,所以當?shù)厝朔Q作:“蒙人炒米”。如果在米還沒有破嘴前就撈出,這樣的炒出的米就比較好咬,但經(jīng)不起嚼,當?shù)厝朔Q作:“漢人炒米”。
食物名稱 炒米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376 千卡
炒米是用糜子做成的,要經(jīng)過煮、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做成炒米。
首先是用鍋煮。鍋里盛上水,燒到八分開時將稷子倒入鍋內(nèi)。蓋上鍋蓋繼續(xù)加熱。燒開后,揭開鍋蓋,上下翻動均勻,蓋好鍋蓋,輕火燜,六、七分鐘后,再上下翻動。這樣連續(xù)翻動三至四次后,即可出鍋。出鍋的稷子粒鼓脹發(fā)圓,有透明感,但不能張嘴,否則影響炒米質(zhì)量。煮稷子時,稷子和水的比例一定要適宜,達到稷子煮好水即干的程度最佳。
炒炒米要選用好砂子。撮回砂子用篩子篩一篩,篩過的砂子再用籮子過了土,就可以使用了。砂子如不太干凈,還要用水淘洗一次,晾干以后再用籮子過一遍土。炒炒米時一次頂多放三碗糜米(七燒鍋),卻要放五碗砂子。砂子燒紅時,將晾出的糜米倒入,待大氣冒過,米粒快噼噼啪啪爆起來,趕緊連砂子倒在篩子里,下面接上盆子。篩子一搖,砂子落在盆里,炒米留在上面。將砂子倒回鍋中炒熱,再加入新晾出的糜米,如此連續(xù)作業(yè),那一點砂子可炒許多炒米。末了把砂子裝在口袋里,下次炒時再用。
必須注意,僅僅是炒熟的炒米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必須經(jīng)過去皮的處理。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殼,將米放入石碓中,腳踏驅(qū)動桿,傾斜的錘子落下時砸在石臼中,來回數(shù)次,就可以去掉稻谷的皮了。去皮后,用竹編簸箕去大糠,再用籮子去細糠,此后,就可以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