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山位于福建長汀縣城北?!豆沤駡D書集成·州府山川考》載:“環(huán)城四面皆平田,就中突起一山,不與群山相屬,如龍盤屈而臥,故名。又名九龍山,亦名無境山”。自宋以來即為汀州名勝,曾被稱為汀州八景之首。山上有北極樓、金沙寺、千松亭、風香亭、新樂亭等名勝。尤以建于宋代的金沙寺較完整地體現(xiàn)了我國名山風景區(qū)的寺觀建筑藝術(shù)。 登上金沙寺俯覽長汀城內(nèi),名勝古跡,東三盡收眼底。
北極樓,又名玄武樓,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坐北朝南,土木結(jié)構(gòu),由門樓、經(jīng)樓、正殿組成。占地2000平方米,正殿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2層樓閣,臺梁式木構(gòu)架,樓下左側(cè)墻上嵌有清康熙三十年重建北極樓碑記一方。
周邊公交信息:長汀1路、長汀2路、長汀3路、長汀6路、長汀7路、長汀8路、長汀9路
臥龍山位于長汀城北,又叫北山。長汀縣城的環(huán)城環(huán)繞臥龍山一圈,臥龍山是長汀城中心。自宋以來即為汀州名勝,曾被稱為汀州八景之首。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臥,中分九支”,故名“臥龍”,又叫“九龍?zhí)炀场?。山上有北極樓、金沙寺、千松亭、風香亭、新樂亭等名勝。
唐代古城墻從山頂向東西兩邊各自蜿蜒而下,使城半壁高掛山巔,婀娜多姿,匯合于汀江之濱,故有“觀音掛珠”之說。山后峭壁矗立,陡不可上。宋時在山巔又建金沙寺,明代崇禎年間知府唐世涵重建北極樓,又名玄武樓,還塑呂洞賓像以祀之。清代康熙、道光年間皆有修葺。樓內(nèi)尚存《重建北極樓碑記》,碑頭刻有雙龍戲珠圖紋。北極樓內(nèi)還有“雄鎮(zhèn)閩西”四字大匾額。徐曰都詩云:“無境山高樓更高,虎頭回望白云遙,金沙萬戶春風早,綠松清江曉放橈。”民國二十四年又進行維修,布局由門樓、藏經(jīng)樓、正殿組成,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1978年,新建廟門,在藏經(jīng)樓重塑十八羅漢。臥龍山在歷代中得到人們的保護,山上芳草萋萋,樹木蔥蘢,宛如翡翠玉屏。
臥龍山四周有石徑直通山頂,而從橫崗嶺南麓登巔更為便捷。拾階而上,目不暇接,只見山花吐艷,青枝蔥蘢,龍鱗古松,挺拔直立,山風過處,松濤陣陣。 東邊建有“東翹舒嘯”烽火臺,巍然屹立于臥龍山東側(cè)嶺頭。沿襲清代汀州知府王廷倫重建時取晉陶淵明“登東皋而舒嘯”之意,題額為“東翹舒嘯”之原名。城墻一直修到東城墻的張宅后門,長游覽者登上山頂,停步歇息,讀古詩詞,品味無窮。 登上臥龍山巔,放眼四望,山如龍盤曲而臥于汀江畔,一頭扎在河岸邊,匍匐著喝汀江水。四面群山環(huán)拱似向臥龍作揖行禮。氣勢雄偉,蒼松直聳云端,每當雨過天晴,白云繚繞,蔚為奇觀,故有“龍山白云”之美稱。宋代汀郡太守郭祥正贊曰:“臥龍勝事堪圖畫,迥壓閩南七八州”。
臥龍山東麓還有一處令人陶醉的風景,穿過東門后街背,沿一山谷拾級而上,可見兩山合抱,郁郁蔥蔥,耳邊鳥聲婉轉(zhuǎn),松濤陣陣,其境清幽宜人。行至半山,濃陰處飛出屋檐翹角,這就是斗母閣。斗母閣始建于明代初年,盛于萬歷年間,明清兩代均三座廟有修葺,但至上世紀四十年代圮塌,僅存灶君廟。上世紀八十年代后人們捐資重建,今有灶君廟、如是庵、觀音寺等宇,觀音寺壯麗,塑有金碧輝煌的千手觀音,后殿是寬敞雄偉的大雄寶殿?,F(xiàn)在游人常往,絡(luò)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