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燒鴿子乃滿族特色美食,是吉林省四平市的一個特色美食,已有400余年歷史,現(xiàn)在已傳遍全國各地。
據(jù)傳,大約在400年前,滿族先人的大汗(首領)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八旗子弟轉戰(zhàn)于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chuàng)不餒,以勇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余年,終于一統(tǒng)散落于東北各地的女真各部。滿族入關前,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qū),受地域、氣候及生活習性等影響,所以喜歡將各種野味就地進行燒烤熟吃。當時,原鴿(現(xiàn)俗稱鴿子)因其繁殖快、存活率高、存量大且味道鮮美,很受官民的喜愛,成為人們餐桌上一道常見的小吃。但是,小吃是不能夠登大雅之堂的。有一天,御廚肇虞曦率眾師傅在給太祖烹制飛龍時誤將原鴿投入其中,太祖食后很新奇地問:“鮮嫩可口,骨里透香,前所未食,此為何物?”管事御廚大驚,深怕龍顏震怒,遂立馬調(diào)查,方知太祖食者乃下人所食原鴿,始知燒鴿子比燒飛龍更香更美,燒鴿子食法由此誕生。燒鴿子口味雖好,但百姓所食怎能為帝王所用,因此燒鴿子一直沒有成為御用正菜,只在將相層面廣泛食用。天聰十年(1636年),燒鴿子創(chuàng)始人為避戰(zhàn)亂舉家遷徙東北,在伊屯(現(xiàn)伊通)安頓下來,并將燒鴿子秘方及其整套燒制工序傳給了伊通的父老鄉(xiāng)親作為見面禮。從此,伊通的部分滿族人掌握了這一特色食品的制作工藝,并世代傳承。無奈,在吃不飽肚子的年代,吃燒鴿子是一種奢望。改革開放后,人們開始講究如何吃得有滋有味,有的傳人在烤羊肉串的同時,捎帶制作了燒鴿子,結果大受歡迎,口口相傳,竟然使伊通燒鴿子一夜成名,風靡東三省。燒鴿子的發(fā)源地伊通的“一毛街”也是夜夜車水馬龍,吃客云集。
因為信鴿的肌肉更加強健,所以經(jīng)燒制后肉香濃郁,品質尤顯上乘。伊通燒鴿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中醫(yī)認為,鴿肉有補肝壯腎、益氣補血、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可提高人的記憶力,降低血壓,調(diào)整人體機能,其保健作用明顯,民間早就有“一鴿勝九雞”一說。
伊通燒鴿子多數(shù)選擇優(yōu)質淘汰的信鴿為原料,連皮去毛洗凈,再去內(nèi)臟,然后把秘制配料原汁注入鴿肉中,包上錫紙埋入炭火中燒至八成熟時取出,再用炭火明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