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喜高溫、濕潤、強光照環(huán)境和肥沃的土壤。年平均溫度24-27℃,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分布均勻,每天日照5小時以上的地區(qū)最為理想。年平均溫度23℃以上,月平均溫22-30℃的月份有7-8個月以上,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
油棕分布在南緯10°至北緯15°、海拔150米以下的非洲潮濕森林邊緣地區(qū),主要產(chǎn)地分布在亞洲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非洲的西部和中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美洲。中國引種油棕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廣東、廣西。
直立喬木狀,高達10米或更高,直徑達50厘米,葉多,羽狀全裂,簇生于莖頂,長3-4.5米,羽片外向折疊,線狀披針形,長70-80厘米,寬2-4厘米,下部的退化成針刺狀;葉柄寬。
花雌雄同株異序,雄花序由多個指狀的穗狀花序組成,穗狀花序長7-12厘米,直徑1厘米,上面著生密集的花朵,穗軸頂端呈突出的尖頭狀,苞片長圓形,頂端為刺狀小尖頭;雄花萼片與花瓣長圓形,長4毫米,寬1毫米,頂端急尖;雌花序近頭狀,密集,長20-30厘米,苞片大,長2厘米,頂端的刺長7-30厘米;雌花萼片與花瓣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毫米,寬2.5毫米;子房長約8毫米。果實卵球形或倒卵球形,長4-5厘米,直徑3厘米,熟時橙紅色。種子近球形或卵球形?;ㄆ?月,果期9月。
當長至4-5片葉時,移植于40厘米×45厘米的營養(yǎng)袋中(最好是選擇黑色營養(yǎng)袋),以間隔80厘米的株行距成正三角形重新排列。移苗時間應掌握在下午17:00點以后,移植后及時澆足定根水,移植一個月后可拆除遮陰棚。育苗過程中,應做好水肥管理:視天氣情況澆水,視苗長勢施肥。幼苗期每周施尿素(或等當量的人糞尿)一次,以每株0.1克的量兌水噴施,每次施肥后結合澆水清洗葉面,避免肥料灼傷嫩葉。苗中期視苗長勢于每株根圈處施NPK復合肥10-15克,干旱季節(jié)追施農(nóng)家肥,出圃前追施適量草木灰,促進苗木健壯生長,提高定植成活率。
培育為12-14個月生的苗時便可出圃定植,定植時應選擇葉片羽裂早、開叉大、葉面積大、裂片多的壯苗,于雨季初期定植為宜。定植前兩個月進行整地、挖穴,穴規(guī)格一般為100厘米×100厘米×80厘米,每穴施入40千克農(nóng)家肥作為基肥。每公頃定植165-195株,采用三角形植距,使葉片充分受光,保持最大的同化面積,以減少花序敗育,從而提高產(chǎn)量。
油棕定植后的管理植后的1-4年為幼齡期,以營養(yǎng)生長為主,在封行以前一定要控制萌生植物,做好中耕除草,每年除草3-4次。葉片盡量保留或修去少量老葉。2、3齡時,每年每株施有機肥30千克,視長勢可配施化肥,化肥的施用以氮肥為主,適當施磷肥和鉀肥。油棕到六七齡時進入旺產(chǎn)期后,對水、肥的要求強烈,一般每年每株施用有機肥50千克,硫酸銨或氯化銨2-3千克,過磷酸鈣2-3千克,氯化鉀或硫酸鉀1-2千克。
種子開始萌芽后,當其幼根長約1厘米時,播入規(guī)格為8厘米×12厘米的營養(yǎng)袋中(移栽基質采用壤土:有機肥:河沙=3:1:1的比例配置,播種前1天用3‰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基質進行消毒),移植于營養(yǎng)袋后覆蓋土,蓋土厚度為1厘米為宜,澆足定根水,搭建遮蔭棚(棚高1.6米左右),搭蓋透光度為75%的遮蔭網(wǎng),以預防陽光對幼苗的灼傷。
油棕,主要用于提取棕櫚油,殘渣可做動物飼料和生物質燃料。油棕果實熟時橙紅色,成串生長,俗稱油棕果串,果串蒸煮后經(jīng)人工或機械進行分離,拆分為棕櫚果和棕櫚空果串。棕櫚空果串含水率約60%-70%,經(jīng)機械破碎和烘干后,變成絲狀,水分可降低到50%以下,此時可直接作為生物質燃料A投入鍋爐焚燒。
棕櫚果可分為3層,外層為棕櫚果肉,中間層為棕櫚殼,里層為果仁。棕櫚果肉經(jīng)壓制后可提取棕櫚油,殘渣為棕櫚果肉纖維,可作為生物質燃料。果仁經(jīng)壓制后可提取棕櫚仁油,殘渣為果仁粉餅,可作為動物飼料,或生物質燃料。果殼質地堅硬,尺寸均勻,流動性好,水分低,熱值高,是非常好的生物質燃料,可直接入爐焚燒。油棕果實經(jīng)工藝提取棕櫚油和棕櫚仁油后,共有四種殘余物:絲狀空果串、果肉纖維、果仁粉餅和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