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巢蕨在很多熱帶地區(qū)都有分布。
國內(nèi)
中國臺灣、廣東、廣西、海南(五指山、尖峰嶺)、云南(金平)等地;
國外
非洲熱帶東部、日本(本州、四國、九州、琉球)、韓國(濟州島)、東南亞大部分熱帶地區(qū)、澳大利亞等地。
植株高80-100厘米。根狀莖直立,粗短,木質(zhì),粗約2厘米,深棕色,先端密被鱗片;鱗片闊披針形,長約1厘米,先端漸尖,全緣,薄膜質(zhì),深棕色,稍有光澤。
葉簇生;柄長2-7厘米,粗約7毫米,禾稈色或暗棕色,木質(zhì),干后下面為半圓形隆起,上面有闊縱溝,表面平滑不皺縮,兩側(cè)有狹翅,基部被闊披針形深棕色鱗片,向上光滑;葉片闊披針形,長75-98厘米,先端漸尖,中部最寬處為6.5-8.5厘米,向下逐漸變狹而長下延,葉邊全緣并有軟骨質(zhì)的狹邊,干后略反卷。
主脈兩面均隆起,上面下部有闊縱溝,表面平滑不皺縮,暗棕色,光滑;小脈兩面均稍隆起,斜展,分叉或單一,平行,相距約1毫米。葉革質(zhì),干后棕綠色或淺棕色,兩面均無毛。
孢子囊群線形,長3-4厘米,生于小脈的上側(cè),自小脈基部以上外行達離葉邊不遠處,彼此以寬的間隔分開,葉片下部通常不育;囊群蓋線形,淺棕色或灰棕色,厚膜質(zhì),全緣,宿存。
鳥巢蕨常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內(nèi)樹干上或林下巖石上,喜高溫濕潤,不耐強光。
播種孢子
春季先將細沙和腐殖土拌勻,經(jīng)高溫消毒,裝入播種盆內(nèi)壓平,將成熟的孢子均勻撒播在盆土上,然后連盆浸入淺水中,利用滲透作用,使盆土充分濕潤,上蓋玻璃保濕,并將其置于溫潤陰涼處,7天至10天孢子即可萌發(fā),經(jīng)1個月左右,就會長出綠色的原葉體,3個月后待其長出幾片真葉時,方可上盆培育。
分株
一般在4月中下旬進行,選擇生長健壯的植株,將其根狀莖連同葉片和根叢切割成若干塊,或扒下旁生的小植株,剪去葉片的1/2,分別上盆,以少量的腐葉土覆蓋,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濕潤通風(fēng)、排水良好的小環(huán)境,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25℃左右,成活率較高,需注意盆土不能太濕,以免引起爛根。分株是花卉愛好者最為行之有效的繁殖方法。
組培
生產(chǎn)性大量繁殖,可利用其頂生短莖、幼葉或孢子等作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yǎng)快繁,可在短時間內(nèi)培育出大量統(tǒng)一規(guī)格的商品苗。
植株生長較大時,往往會出現(xiàn)小型的分枝,可在春末夏初新芽生出前用利刀慢慢地把需要分出的植株部切離,再分別栽植即可。鳥巢蕨產(chǎn)生的分枝較少,少用常見的分離子株的辦法分株,通常將生長健壯的植株在春末從基部分切成2-4塊,并將葉片剪短1/3-1/2,使每塊帶有部分葉片和根莖,然后單獨盆栽成為新的植株;盆栽后放盆栽后放在溫度20度以上半陰和空氣濕度較高地方養(yǎng)護,以盡快使傷口愈合。盆中栽培基質(zhì)稍濕潤,不可太濕,否則容易腐爛。待新葉生出后可逐漸恢復(fù)原來的形狀。
觀賞價值
鳥巢蕨為較大型的陰生觀葉植物,懸吊于室內(nèi)也別具熱帶情調(diào),植于熱帶園林樹木下或假山巖石上,盆栽的小型植株用于布置明亮的客廳、會議室及書房、臥室。
園林價值
鳥巢蕨是有效的空氣清新器,大型繁茂的綠色葉片,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氣,使封閉的室內(nèi)空氣變的清新。
藥用價值
鳥巢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鉀、鐵質(zhì)、鈣、膳食纖維等。鳥巢蕨味苦、溫,入腎、肝二經(jīng)。有強壯筋骨、活血祛瘀的作用,也可用于跌打損傷、骨折、血瘀、頭痛、血淋、陽痿、淋病。
食用價值
鳥巢蕨的可食用部位是其嫩芽。鳥巢蕨采摘后,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放入開水中略微焯一下,撈出后過掉水,加入各種調(diào)味料涼拌,或同其他食材一同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