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樹原產(chǎn)中國長江流域,分布極廣,自中國北部至南部及西南均有分布。適宜栽種的地區(qū)為:山西、山東、河南、甘肅、河北、內蒙古、江蘇、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安徽、浙江、貴州、陜西、江西、云南及東北三省等地區(qū)。
皂角樹是落葉喬木,樹高可達15~20米,樹冠可達15米,棘刺粗壯,紅褐色,常分枝,雙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4~7對,小葉片為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狀卵形,長3~8厘米,寬1~3.5厘米,先端鈍,有時凸,基部斜圓形或楔形,邊緣有細鋸齒?;s性,成腋生及頂生總狀花序,花部均有細柔毛,花萼鐘形,裂片4,卵狀披針形,花瓣4,淡黃白色,卵形或長橢圓形,雄蕊8,4長4短,子房條形,扁平,莢角直而扁平,有光澤,黑紫色,被白色粉,長12~30厘米,種子多數(shù)扁平,長橢圓形,長約10毫米,紅袍色有光澤。棘刺多數(shù)分枝,主刺圓柱形,長5~15厘米,基部粗約8~12毫米,末端尖銳,分枝刺一般長1.5~7厘米,有時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紅棕色,光滑或有細皺紋,質堅硬難折斷,木質部黃白色,中心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無臭,味淡。每年的5月份開花,10月份果實成熟,棘刺長成。
多生于平原、山谷及丘陵地區(qū)。但在溫暖地區(qū)可分布在海拔1600米處。性喜光而稍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及深厚肥沃適當濕潤土壤,但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石灰質及鹽堿甚至粘土或砂土均能正常生長。皂莢的生長速度慢但壽命很長,可達六七百年。屬于深根性樹種。需要6-8年的營養(yǎng)生長才能開花結果。但是其結實期可長達數(shù)百年。
選擇樹干通直,生長較快,發(fā)育良好,種子飽滿的30-100年生盛果期的壯齡母樹,于10月中下旬采種。采收的果實要攤開曝曬,干后將莢果砸或碾碎,去果皮,風選,即得凈種,種子陰干后裝袋干藏。
皂角樹種皮較厚,發(fā)芽慢且不整齊,播種前,須進行催芽處理。paramjeel認為皂角樹種子采用濃硫酸溶液處理15h發(fā)芽率會提高。美國密西西比等地對皂角樹種子進行20種方法處理,認為用熱水浸泡或熱/冷水交替浸泡能處理較多數(shù)量種子,但種子發(fā)芽率低;對種子采用側面或端面刻痕和加熱針在種衣上劃一個孔(燒傷)能獲得最好效果。也有報道認為,用波長632.8mm功率25mw激光處理皂角樹種子和穗條,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種子發(fā)芽率與穗條生根率。另外,采用1:4-5堿水48h浸泡,再用清水泡24h,發(fā)芽率可達80%-92%。也可在秋末冬初,將凈選的種子放人水中,待其充分吸水后,撈出混合濕沙貯藏催芽,次春種子裂嘴后,進行播種。
育苗地應選擇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地方,進行細致整地,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3000~5000kg,筑成平床或高床。采用條播,條距20~25cm,每米長播種溝播種10-15粒,播后覆土3-4cm厚,并經(jīng)常保持土壤濕潤。苗高10cm左右時,間苗、定苗,株距10-15cm,當年苗高可達50~100cm。若培育2年生大苗,于秋末苗木落葉后,按0.5m×0.5m的行株距進行換床移植。
皂角樹人工造林采用直播造林、植苗造林、根蘗分株造林等方式進行。對每公頃達不到9000株(叢)的林地要進行補植補造或新造。
直播造林可在春季土壤墑情較好或雨季降過透雨后直播造林,可采用穴播或撒播兩種方式:穴播每公頃9000-12000穴,穴的規(guī)格為25cm×25cm,每穴點播8-10粒種子,覆土厚2-3cm,播種量225-337.5kg/h平方米,一般10d左右即可出土;巖石裸露和人工不易進行穴播的地段可采用撒播,播種量450-675kg/h平方米。
植苗造林春秋兩季均可造林,以秋冬季造林為好。造林前一般要進行小穴整地,穴規(guī)格為30cm×30cm×20cm,株行距1.0m×1.0-1.5m。栽植時要深栽踩實不露根。雨季雨量較多時,也可利用當年苗進行雨季造林,要求苗高20cm以上。半木質化小苗上山造林,效果也很好。植苗造林主要用于缺株補植。
根蘗分株造林根蘗分株造林在早春發(fā)芽前或秋季落葉后進行,土壤水分充足的地方可邊分株邊造林。栽植時剪去地上部分,只栽根部,栽植穴的大小要與根系的大小相適宜,培土要踩實,以保墑保成活。
火燒跡地更新造林對因冬春季野外用火管理不嚴造成皂角樹天然林被燒損的火燒跡地,可利用其生長特性,進行跡地更新。方法是將地上燒傷植株從基部伐除,促進其萌蘗生出新植株。此方法簡便易行,成林快,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