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洲(Baihua Pool),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qū),又名百花汀、百花池、小南湖,在山東省濟南市天下第一泉風景區(qū)內(nèi),曲水亭街東面。面積7000余平方米。位于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qū)內(nèi)。
2016年6月1日,百花洲一期項目正式開園,逐漸為濟南市民所青睞。其間百花洲旅游項目逐步豐富,2018年6月北入口也已經(jīng)修建完成。
百花洲,又名百花汀、百花池、小南湖,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天下第一泉風景區(qū)。在大明湖公園南門牌坊以南,一路之隔,有一碧波粼粼的小湖,面積7000余平方米,岸邊弱柳臨風,嬌柔婀娜,水中碧蓮映日,紅荷爭艷。距此不足二三百米有著名的珍珠泉群,泉群之水,經(jīng)曲曲折折的玉帶河,輕輕柔柔,纏纏綿綿地流入百花洲,再穿過鵲華橋潺潺流進大明湖,是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韻味的集中承載地段。
2016年6月1日,百花洲一期項目正式開園,逐漸為濟南市民所青睞。其間百花洲旅游項目逐步豐富,2018年6月北入口也已經(jīng)修建完成。
濟南公交:大明湖站(Daming Lake Stop):K11路、K41路、K109路、K54路、K95路。
古時的百花洲,比現(xiàn)在大得多,現(xiàn)在百花洲東岸一帶的民居,原為水中小島,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著名文學家曾鞏調(diào)任齊州(今濟南)知州,在大明湖上筑百花堤,小島也因之而名為百花臺。島上百花爛漫,景色宜人。曾鞏(號南豐先生)有《百花臺》詩贊之曰:
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采舟;
莫問臺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游。可以想見,古百花洲該是多少優(yōu)雅的去處。
明代嘉靖年間,世稱明代文壇“后七子”的領(lǐng)袖、濟南人李攀龍,在陜西提學副使位上辭職歸里,于百花洲建一三層樓房,隱居于此,名白雪樓。李攀龍字于鱗,號滄溟。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進士,歷任吏部和刑部郎官、知府、按察副使、按察使等職。他為人剛直,仕途坎坷,在文學上卻留芳后世,與謝榛、王世禎等人共稱明代文壇“后七子”,李攀龍為后七子這首,領(lǐng)袖一代文壇。其《滄溟集》風行天下,歷百年而不衰。他編的《古今詩刪》,歷選各代之詩,影響頗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詩歌編為《唐詩選》,成為當時通行的學塾啟蒙讀本,明清兩代,影響超過《唐詩三百首》。這樣一位文壇大家就隱居在大明湖畔,百花洲上,寫詩著文,絕意仕途。當時,白雪樓四面環(huán)水,只能以小船往來出入。倘有官員來訪,一律不見。若是文朋詩友,他則親自撐船迎接。李攀龍有妾名蔡姬,善烹調(diào)。她做的蔥味包子,蔥香濃郁而餡中無蔥。有文友至白雪樓,蔡姬常以蔥味包子饗客。這種包子的做法流傳至今,已是濟南著名的風味小吃。李攀龍無子,身后凄涼,百花洲白雪樓數(shù)易其主,為明末詩人王象春購得,并在這里寫下了詠贊晚明濟南風情的《齊音》一書。白雪樓因李攀龍而聞名于世,以至無數(shù)后來之人,臨百花洲而慕古賢,遙想那四面環(huán)水的白雪樓,嘆賞流連,遐思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