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松產(chǎn)于吉林長白山北坡海拔800-1600米,在二道白河以上的林中組成小片純林;在海拔1600米的林中則與紅松、長白魚鱗云杉等混生。模式標本采自長白山。長白松天然分布區(qū)很狹窄,只見于吉林省安圖縣長白山北坡,海拔700-1600米的二道白河與三道白河沿岸的狹長地段,尚存小片純林及散生林木。
長白松是喬木,高20-30米,徑25-40厘米,稀達1米;樹干通直平滑,基部稍粗糙,棕褐色帶黃,龜裂,下中部以上樹皮棕黃色至金黃色,裂成鱗狀薄片剝落;冬芽卵圓形,芽鱗紅褐色,有樹脂;一年生枝淡褐色或淡黃褐色,無白粉,二至三年生枝淡灰褐色或灰褐色。
針葉2枚一束,長5-8厘米,較粗硬,徑1-1.5毫米;橫切面扁半圓形,單層皮下層細胞,維管束之間的距離較寬,樹脂道4-8,邊生,稀角部1-2個中生或背面1個中生。
一年生小球果近球形,具短梗,彎曲下垂,種鱗具直伸的短刺;成熟的球果卵狀圓錐形,種鱗張開后為橢圓狀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4-5厘米,徑3-4.5厘米,種鱗背部深紫褐色,鱗盾斜方形或不規(guī)則4-5角形,灰色或淡褐灰色,強隆起,很少微隆起或近平,球果基部種鱗之鱗盾隆起部分向下彎,橫脊明顯,縱脊不明顯或微明顯,鱗臍呈瘤狀突起,具易脫落的短刺。
種子長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圓形,長約4毫米,連翅長約2厘米,種翅淡褐色,有少數(shù)褐色條紋,寬約7毫米。
該變種針葉較短,較粗硬,葉內(nèi)兩維管束之間距離較寬,種鱗的鱗盾斜方形或不規(guī)則多角形,隆起,樹皮棕褐色帶黃,這些性狀顯屬歐洲赤松(P. sylvestris Linn.)的種群范圍。它與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的區(qū)別在于后者樹皮為黃色至褐黃色、內(nèi)側金黃色,針葉更為粗硬,徑1.5-2毫米,樹脂道多達6-11個,球果種鱗之鱗盾淡綠褐色;而該變種除樹皮顏色與樟子松不同外,針葉比樟子松略細,徑1-1.5毫米,球果種鱗之鱗盾淡褐灰色。該變種與赤松(P. densiflora Sieb. et Zucc.)顯然不同,除針葉較粗外,該變種針葉內(nèi)2維管束之間的距離較大,一年生小球果下垂,具直伸的短刺,成熟球果之種鱗的鱗盾強隆起;而赤松雖然變異很大,但針葉內(nèi)2維管束之間的距離較小,一年生小球果不下垂,鱗臍具斜上伸展之刺,成熟球果種鱗之鱗盾僅微肥厚或部分種鱗上部呈角脊狀隆起,這些穩(wěn)定性狀易與長白松區(qū)別。
長白松為喜光性強、深根性樹種,能適應土壤水分較少的山脊及向陽山坡,以及較干旱的砂地及石礫砂土地區(qū)。分布區(qū)的氣候溫涼,濕度大,積雪時間長。年平均溫4.4℃,1月份平均溫-15℃-18℃,7月份平均溫20-22℃以上,極端最高溫37.5℃,極端最低溫-40℃左右;年降水量600-1340毫米,相對濕度70%以上,無霜期90-100天。土壤為發(fā)育在火山灰土上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及山地棕色針葉森林土,二氧化硅(Sio2)粉沫含量大,腐殖質(zhì)含量少,保水性能低而透水性能強,pH值4.7-6.2。長白松為陽性樹種,根系深長,可耐一定干旱,在海拔較低的地帶常組成小塊純林,在海拔1300米以上常與紅松、紅皮云杉、長白魚鱗云杉、臭冷杉、黃花落葉松等樹種組成混交林。
種子繁殖,長白松種子既可秋采春播,也可在低溫干燥條件下長期保存。播種前要消毒、催芽,條播或散播,播種后7天出土,出苗后要預防立枯病。在高生長速生期結束前,要注意灌溉,2年即可出圃造林,避免營造純林。
長白松可供建筑、枕木、電桿、船舶、器具、家具及木纖維工業(yè)原料等用材。可作庭園觀賞及綠化樹種。花粉可入藥,莖干木質(zhì)部提取物也可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