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曾于山上蓋有城樓樣樓,是當時福州較高的建筑物,又稱鎮(zhèn)海樓。登樓眺望,可極目閩江口。不幸的是此樓毀于“文化大革命”中。2006年在原址重建新樓。
屏山高62米,東南為冶山,旁有歐冶池,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鑄劍處,又稱劍池,華林寺。北麓有1987年新辟的屏山公園,園中有不少游覽點。
漢閩越王無諸建冶城,相傳就在山的東南冶山一帶。冶山北有福州較早的冶煉遺址歐冶池。晉子城、唐羅城,也都是從此向南擴展的。越山巔舊有環(huán)峰亭、絕學寮,為宋丞相張浚讀書處。又有天泉池、泉山堂、玩琴石,相傳為閩越王鼓琴處。山下一泓清泉,傳為閩越王飲馬泉,在今華林寺大殿前院東南。山南麓有福州第一座佛寺——乾元寺,毀于明初,今半野軒系其殘余部分。山南現存五代十國之一吳越鮑修讓興建的“越山吉祥禪院”,即今之華林寺?!皩殑x越城邊,千花繡佛前”,越王山在宋代就是福州的游覽勝地。南宋高宗趙構曾御書“越山”、“環(huán)峰”刻石于寺,今殘碑猶存。寺幾經興廢,僅存大殿,經專家學者論證和C14測定,確認華林寺大殿是千年以前原構,是長江以南較古老的木構建筑,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古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明洪武初,跨越王山砌石城,建城樓于其上,稱為“樣樓”,后更名鎮(zhèn)海樓,屢毀屢建,民國時期改為林森紀念堂,“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毀。山西北有井“苔泉”,又稱龍舌泉。水從山的峭壁裂縫中涌出,流注井中,微呈澄藍色,味清甜,宋代書法家蔡襄知福州時,喜用這里的水烹茶,今井旁一方石碑,刻“苔泉”,相傳是蔡襄的手跡。越王山因為是閩越國發(fā)祥地,早在唐宋就禁止樵采,是福州較早的歷史文化保護區(qū)。
主峰從南向北居高臨下,勢如率領群山奔向大海,為主村之屏風,故名。宋理學家朱熹結舍講學于山旁,因此又叫賢人山。古時還叫魁山,唐代以前,山的前面一片汪洋,民居只能沿山建屋,唐末至兩宋間,這里人才輩出,高魁蟬朕,故得名魁山,境為魁山境。山旁路邊大崖面上勒有楷書“魁山”二字,后因建設水渠被打掉,福建省副省長潘心城在原處補書“魁元”二字,里面有一處山峪,地名叫魁山里,故屏山、賢人山、魁山,三名并傳。
該山海拔500米,面積約1000畝,北面臨鼎溪,與柏山對峙,東面一片平原,萬畝良田,距山三公里就是大海。西面是蓄水一千萬立方米的三溪水庫,以及環(huán)山諸村。南面與邦上村、犰侖山及福清七社諸村交界。山巔羅列大小不一、千姿百態(tài)、挺秀而出的奇峰怪石,猶如萬笏朝天,生長有兩面針、鳳尾草等多種藥材,種植地瓜(甘薯)、果樹等,并儲存大量優(yōu)質花崗石。有天龍井、豸石、龍嗡泉等名勝古跡和邑十二大景之一“屏嶂鋪霞”,千年古剎——朝元觀,朱熹講學處——紫陽閣,香梅軒,鐘秀毓英牌坊等古建筑,明代陳省崖刻等亦在其旁。來在山上新建觀海亭、望月亭和各種休閑場所,通往各個景點道路都鋪上石條。巖石中有華國鋒、賈慶林、田紀云、王兆國、賀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陳明義、袁啟彤、游德馨、何少川、張家坤、潘心城、陳奮武等省領導和書法名家的書寫巖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