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東巖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朝陽區(qū),東巖宛如仙境的風(fēng)光。站在巖峰,高瞻遠(yuǎn)矚,臨近的大海只見那閃閃波光,與碧色的長空相映成趣。東巖一峰比一峰高,層次就像凌云之勢突起。山下遠(yuǎn)處的綠樹,又低又橫出現(xiàn),就像面向山坑水潭正在睡眠。
自東巖山而下包括卓錫寺、石巖寺、金頂寺。卓錫寺原稱白牛巖石,系大顛和尚于唐貞元年六年(790)拓建。金頂寺建于南宋。石巖寺建于明代。自唐以來是有名的旅游勝地。
三寺相距各約百米,以卓錫寺(由天然石形成,后人在古白牛巖石旁擴(kuò)建,后稱為卓錫寺)為最早建立,是高僧釋大顛(732-824)于唐貞元五年(789)所創(chuàng)。
位于潮陽區(qū)的棉城鎮(zhèn)東山南段。潮陽市文物保護(hù)單位(注:縣級市潮陽市后改為汕頭市潮陽區(qū),但文物保護(hù)仍舊原稱“潮陽市”文物保護(hù)單位,下同)。自山而下包括卓錫寺、石巖寺、金頂寺。卓錫寺原稱白牛巖石,系大顛和尚于唐貞元年六年(790)拓建。金頂寺建于南宋。石巖寺建于明代。自唐以來是有名的旅游勝地。
位于潮陽區(qū)棉城3公里多遠(yuǎn)的東山東麓的東巖,從西至東,于巖峰峭壁間,藏有列入潮陽市文物保護(hù)單位的卓錫、金頂(南宋年間創(chuàng))、石巖(明崇禎十二年即1639年創(chuàng))三寺(皆于1988年被批準(zhǔn)登記開放),相距各約百米,以白牛巖(由天然石形成,后人在其旁擴(kuò)建為卓錫寺)為最早建立,是高僧釋大顛(732-824)于唐貞元五年(789)所創(chuàng),比名剎靈山寺還早1年。
古寺于唐貞元六年(790),由大顛率玄應(yīng)、智高等創(chuàng)建后,歷代有修,已知在明萬歷戊戍(1598)、清光緒癸巳(1893)、民國二十年(1931)修建。1984年至1987年元月,善信捐款獻(xiàn)物重修。
今寺坐東北向西南,全寺(飽含觀音堂等)總建筑面積逾千平方米。開偏門在東南面。在古榕綠蔭下,邁上石階,到達(dá)古剎大門前。左側(cè)下方,今存三塊模糊不清的重修碑記。經(jīng)細(xì)辨,其一是“光緒十九年(1893)修建”,另一是“民國二十年(1931)重修”字樣。
左前方是一闊埕,右前方是大雄寶殿。寶殿面積約200平方米。殿門前南端擺1.4米高脫沙韋陀菩薩,神情威武,雙手按劍。據(jù)說它有300余年歷史,由虔誠信徒冒險保藏才避過極左厄難。其北端擺一尊章牢菩薩,高約1米,左手執(zhí)斧,姿勢威嚴(yán);旁設(shè)伽藍(lán)菩薩(關(guān)公)站像。寶殿寬敞,內(nèi)奉由玻璃鋼制作的三如來(各高約3米)及其背后佛光屏、十八羅漢、佛龕碧生罩,形象生動,五光十色。佛龕前兩側(cè),各擺一座光明燈千佛塔,高3米余,各有1千尊佛布滿塔身,裝飾金黃輝煌,富有特色。
殿前大埕,約400平方米,上面蓋有鋁合板。中間奉供彌勒佛,前面并列擺三大銅鑄香爐(大者重750公斤,鑄有《心經(jīng)》、《大悲咒》;其余兩個各重600公斤),再前又并列擺一大寶鼎,兩旁各擺一化寶爐。埕北、南兩側(cè),各建住持室、祖師壇、客堂、消災(zāi)壇,并設(shè)一下樓通路至下面的大餐廳。埕兩邊還各懸銅鐘(1990年制)、大鼓。鐘鑄有《大悲咒》。
殿北廂為齋堂,背后高處山石中有石刻“卓錫泉”(相傳是明朝邑人蕭端蒙所書),水源源不斷從上面凸出似大魚的底石上流下來,清凈美淳,成為全寺食用的甘水。按民間傳說,這里原無泉水,大顛用錫杖往地一卓,大喊:“出泉!”馬上真的出泉,故稱“卓錫泉”。
古剎有清代名流撰書詞、詩石刻,琳瑯滿目,幸存至今,彌定寶貴。
這詩是甲子(1684)暮春游東巖和虛昌道人原偈。它描繪了東巖宛如仙境的風(fēng)光。站在巖峰,高瞻遠(yuǎn)矚,臨近的大海只見那閃閃波光,與碧色的長空相映成趣。那潮陽縣城和郊區(qū)的風(fēng)景,正悠然寧靜。這東巖一峰比一峰高,層次就像凌云之勢突起。山下遠(yuǎn)處的綠樹,又低又橫出現(xiàn),就像面向山坑水潭正在睡眠??v情游覽東巖,回憶起唐朝大文學(xué)家韓愈貶潮時,聞名三次致書高僧大顛祖師而幸會,后要離潮時還到靈山寺向大顛祖師辭別留衣,靈山寺遂建留衣亭,這大顛所創(chuàng)東巖也建了留衣亭之儒釋佳話,便在山巒間尋找該亭的舊跡。又欣賞古時大顛開山此地白牛巖洞,傳說在洞口前執(zhí)杖一卓而涌泉就來之不竭的眼前潺潺飛流卓錫泉(因此把白牛巖改稱為卓錫古寺至今)。即使是游歷舉世聞名的山岳,那是別年的事情,而今天偕友嘯傲自由的東山之行,是難得一游的勝緣?。?/p>
此詩寫景手法嫻熟高超。先寫遠(yuǎn)處的大海、潮陽縣城與山村,再寫近處的景致,由遠(yuǎn)及近;先寫高處的險峰,再寫低處的樹林,由高及低;繼而尋觀留衣亭,欣賞卓錫泉,由虛及實(shí);層次漸進(jìn),井然有序,引人入勝。
這金頂寺前的石刻群,先刻道人乩原偈,后刻楊鐘岳詩,再刻姚喜臣、鄭振藻、姚奪標(biāo)、昆陵楊一鶚共5首和韻,還刻臺灣丘逢甲、上海莊學(xué)忠、清末狀元夏同和光緒年間游寺詩,琳瑯滿目,為禮佛名剎、旅游景區(qū)增光添彩,殊為難得。
詩人楊鐘岳是潮州先賢,號大山,出生于澄海縣蘇灣都金砂村(今溪南鎮(zhèn)銀北村),后移居于揭陽縣官溪都(今仙橋鎮(zhèn))、海陽縣上莆都(今潮安縣彩塘鎮(zhèn))仙樂鄉(xiāng)。順治十四年(1657)中舉,十八年中進(jìn)士,3年后殿試三甲二名而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戶曹、會試同考官、湖廣司員外郎、欽差提督鳳陽等處糧儲運(yùn)餉屯榷、兵部職方司督捕郎中(加二級)、福建按察司僉事、提督學(xué)政(施職于臺灣府)、布政司參議(相當(dāng)于省長助理)。清廉勤政,剔弊勵懆,尊師重教,急公好義,有《搴華堂文集》和后裔所編《大山公詩集》。除東巖外,澄海丹砂古寺、銀北國王廟、東湖楊氏家廟、揭陽槎橋楊氏宗祠、潮安仙樂楊氏家廟等尚存其碑記、妙聯(lián)。在其出生地銀北村故宅大門口,還幸存表彰其功名的“篤生太史”石坊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