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天景區(qū)位于浙江紹興會稽山脈,景區(qū)由原東晉高僧支遁創(chuàng)建的彌勒庵和寶林峰組成,位于柯橋區(qū)(原紹興縣)會稽山大香林風景區(qū)寶林山(舊稱柯山)峰頂;南毗書法圣地蘭亭,東與海天佛國普陀山遙相呼應,西臨杭州市區(qū)。景區(qū)規(guī)劃面積1300畝,中軸線長達2500米,建筑面積近10萬余平方米,由兜率天宮(天上凈土)和會稽山龍華寺(人間凈土)兩大建筑群組成。
景區(qū)建筑依《上生經(jīng)》及《下生經(jīng)》等經(jīng)典進行規(guī)劃,秉持南懷瑾先生“資源集約、道法自然”的規(guī)劃設計理念:占用較小的土地面積,創(chuàng)造出較大的使用空間。建筑群依山起勢,匠心獨具,充分的空間利用和合理如法的功能布局,將區(qū)區(qū)110畝建設用地打造成年可接待300萬人次以上的大型佛教文化旅游景區(qū)。
2015年12月26日上午,首次示現(xiàn)人間的兜率天宮在紹興市柯橋區(qū)會稽山舉行落成慶典暨佛像開光法會,來自海內外的五十余位高僧大德及一千多位社會賢達齊聚會稽山頂兜率天宮,見證這一殊勝的歷史時刻。
兜率天宮位于會稽山西北第一高峰寶林峰(海拔321米)峰頂,與龍華寺隔“?!保ㄏ闼#┫嗤?。兜率天宮背后靠山依山而建的是北方多聞天王露天雕像,雕像內建達摩洞,內供達摩及傅大士論道像。兜率天宮寬99米,長160米,高81米(蓮花頂海拔399米),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為紹興乃至浙江地區(qū)的地標性建筑。
“兜率天”是佛教的宇宙觀的欲界第四層天,意為歡喜天,喜足天,是欲界較為殊勝的凈土,歷代高僧大德都向往往生其佛國凈土,如唐玄奘、太虛法師等;其中的兜率天宮內院,是未來佛彌勒菩薩為天人說法的地方。據(jù)佛經(jīng)記載,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從兜率天乘六牙白象來到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度化眾生;彌勒菩薩亦將在其人間因緣成熟后降臨人間,度化釋迦遺教弟子,將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凈化為彌勒人間凈土。
兜率天宮建筑從上到下依次為:紫金蓮花、觀景平臺、善法堂及七重寶垣。天宮頂部為堪稱“世界之最”的四十八瓣、直徑56.7米、高16米的鍛銅貼金蓮花,蓮花內為天宮千人大講堂。蓮花是大乘佛教的象征,也是周邊蓮花山峰的濃縮。巨型蓮花寓意著彌勒菩薩接引持五戒行十善的娑婆世界眾生往生兜率凈土,同時也代表著佛菩薩腳踩的蓮花,蓮花上供奉著巨型無相大佛(即“禮佛者心有多大,佛就有多大”)以契合《金剛經(jīng)》“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之意。蓮花下為香客觀景臺,可遙望杭紹平原及綿延起伏的會稽山脈。觀景平臺下為高38米的天冠彌勒說法大廳——善法堂,內供世界第一高室內“露天”(穹頂裝飾成天空)大佛。善法堂外廳兩側一層為歷代往生兜率天的高僧大德佛龕及天宮水陸內堂,二層為佛教八大宗派論壇(佛教會議中心及講堂)。說法大廳下為寬99米長180米高28米的七重寶垣。寶垣內為佛教藝術博物館及講堂等。寶垣外墻雕刻著長達四千余米的諸天羅漢菩薩及佛造像,從上到下依次為八十八佛、釋迦成佛圖、彌勒成佛圖、四大菩薩圖、五百羅漢朝彌勒圖、諸天圖、飛天伎樂天圖。寶垣外圍配5000米漢白玉精雕欄板,似白云烘托起整個兜率天宮,使人遙望天宮,虛無飄渺;進入天宮,金碧輝煌,震撼人心。
每逢晴朗夜間,位于天宮寶垣山門下的6000平米天宮廣場上,一場以天宮為背景,依《彌勒上生經(jīng)》演繹的大型佛教山水實景情境燈光秀將游人帶入如夢似幻的天宮幻境,現(xiàn)代聲光電技術的完美融合營造了天宮“佛光、云霧、鐘聲、鼓聲、梵音、佛樂”渾然一體的佛境氛圍,呈現(xiàn)了佛經(jīng)中“蓮華上有無量億光”殊勝景象。
會稽山龍華寺建在香水海南,依山而建,將兩個山頭南北貫通,雕梁畫棟,層層疊疊,清凈莊嚴,氣勢恢宏;建筑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是國內單體較大的皇家風格的佛教寺院。內有可同時容納500人的禪堂及齋堂,有僧寮居士寮及上客堂等。龍華寺中軸線自北向南依次建龍華閣(內建藏經(jīng)樓及法堂),
供龍華樹(桂花樹)下彌勒成佛像及龍華三會場景露天雕像,左右建藥師殿及彌陀殿,形成新的橫三世佛殿;臥佛殿(內供漢白玉雕臥佛及十六住世大阿羅漢像);大雄寶殿(內供釋迦佛及十大弟子及海島觀音群雕,東西配殿供四大菩薩及祖師伽藍像);天王殿(內供接引布袋和尚像及韋陀坐姿像和四大天王像;山門(兩側供六米高石雕哼哈二將像);禮佛廣場(寬56米長130米);水景照山。從照山到兜率天宮北側北方多聞天王,形成了長達2500米的中軸線,堪稱全國乃至世界之最。建筑風格融合了皇家寺院的大氣恢宏和江南園林的婉約靈動,紅墻、金瓦組成的禮佛殿堂群與富有江南民居風格的白墻、木柱、黛瓦組成的人居樓閣群相映成趣,移步換景,美輪美奐,彰顯了二十一世紀皇家寺院的建筑典范。
會稽山龍華寺精美的佛像造像引領國內佛教造像藝術的較高水準,殿內供奉的諸佛菩薩羅漢造像均出自國家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之手,清凈莊嚴,令禮佛者頓生“恭敬心”、“歡喜心”與“信心”!在佛像造型設計上,秉承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指導思想,莊嚴、如法、創(chuàng)新,不落傳統(tǒng)梏桎(去民間鬼神化色彩),走人間佛教的造像道路以契合當今社會的審美觀念及佛像承載的表法意義。如供奉于天王殿,張開雙手作歡迎眾生狀的接引布袋和尚像,寓意佛教將一改以往隱遁山林、隨緣度化的被動弘法為主動入世弘法,要帶領眾生積極投身社會建設,共建小康家園及人間凈土。
大交通
(1)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乘機場大巴到柯橋區(qū)金昌商務大廈門口(乘坐88路到服裝市場輕紡汽車站)——乘坐812或823路到達大香林公交站——乘坐景區(qū)大巴到達兜率天景區(qū)。
(2)高鐵紹興北:
1、乘818直達大香林公交站——乘坐景區(qū)大巴到達兜率天景區(qū)。
2、乘808路到服裝市場輕紡城汽車站——乘坐812或823路到達大香林公交站——乘坐景區(qū)大巴到達兜率天景區(qū)。
自駕車
(1)滬昆高速杭州繞城G25 01柯橋西(楊汛橋)出口下,沿杭金衢高速紹興連接線直行,后轉楊紹線大香林紹興方向直行,到香林大道路口右轉2公里到達。
(2)杭甬高速G92柯橋北出口下,沿金柯橋大道直行到十字路口看到限高右轉彎,直行過兩個紅綠燈左轉彎,直行可以看到景區(qū)的指示牌。紹興方向走楊紹線(104國道、勝利西路請轉楊紹線),到香林大道路口左轉2公里到達。
(3)紹興方向請走楊紹線(104國道、勝利西路請轉楊紹線),到香林大道路口左轉2公里到達。
公交車
(1)紹興市區(qū):177路直達
(2)柯橋區(qū):818直達,808路轉乘812路或823路
兜率天景區(qū)地處紹興市柯橋區(qū)——浙江省紹興市北部富庶的寧紹平原,東距紹興市13公里、東方大港寧波106公里,西距人間天堂杭州50公里,北至東方明珠上海185公里。
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降水時間分布季節(jié)性明顯。屬于東亞季風區(qū),季風氣候顯著。年平均氣溫17.0℃,年平均降雨量1469.8mm,年平均相對濕度78.9%。
兜率天景區(qū)位于會稽山脈西端,北瀕海,故呈西面高、東北低的階梯形地勢,山脈、平原、海岸兼有,山丘與平原間界線明顯。西南部為低山丘陵河谷區(qū),占柯橋區(qū)總面積約51%,中北部為水網(wǎng)平原區(qū),占柯橋區(qū)總面積約30%,平均海拔6-7米,偶有孤山、殘丘分布其間,其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史稱山會平原。東北部為濱海平原區(qū),占柯橋區(qū)總面積11%,海拔5米左右,系淤漲型灘涂,地勢平坦。
會稽山:原名茅山,亦稱畝山,是中國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鎮(zhèn)山之一,是中國五鎮(zhèn)名山中的南鎮(zhèn),其地處浙江省中東部,西南-東北走向,主脈在紹興地區(qū)的紹興縣(現(xiàn)柯橋區(qū))、諸暨市、嵊州市、新昌縣和東陽市,其山脈東西約100多公里,主峰高700米,山雖不高,但名人輩出,久負盛名。
恢復重建的彌勒圣境原址,由原彌勒庵和兜率峰組成,位于柯橋區(qū)(原紹興縣)會稽山大香林風景區(qū)寶林山(舊稱柯山)峰頂,始建于東晉永和十年(354),由高僧支遁所創(chuàng)。據(jù)清《嘉慶山陰縣志》記載,早在東晉時期,由于政局動蕩,戰(zhàn)爭頻繁,一些社會上層名流、高僧不斷地從北向南遷徙,相繼避世江東。高僧支遁(313~366),字道林,陳留人(今河南開封市南)。其家世代信佛,他自幼讀經(jīng),25歲時出家,精于《般若經(jīng)》及凈土思想。他與謝安、王羲之、孫綽、許詢等名士交游,以好談玄理而聞名當世。據(jù)清《嘉慶山陰縣志》記載,支遁在會稽山支脈柯山附近鷲峰寺立道場,而且,還對彌勒經(jīng)典作了大量翻譯和廣泛傳播,并寫下了著名的《彌勒贊》。后支遁依彌勒上生經(jīng)和下生經(jīng)描述,在會稽山脈西端柯山峰頂建龍華寺修行弘法,并首創(chuàng)《眾僧集儀度》來管理叢林(后百丈懷海依此建叢林清規(guī))。據(jù)清《嘉慶山陰縣志》記載,紹興先賢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龍華寺尋訪支遁公,探討彌勒信仰。據(jù)《法苑珠林》卷十六記載,東晉戴颙,依據(jù)夢告造立彌勒像,后安置于會稽山龍華寺(現(xiàn)該像原貌已不可考)。所以說,我國較早的彌勒造像就立于紹興會稽山龍華寺,會稽山是彌勒信仰的發(fā)祥地。
另據(jù)史書記載,太建元年(公元596年),嵩頭陀(禪宗開山祖師達摩)于柯山靈巖寺入滅。傅(彌勒化身傅大士)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終。臨終前曾對弟子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可見,晉時會稽山地區(qū)就是彌勒信仰的中心,這還可從現(xiàn)在遺存的新昌晉代彌勒石佛和紹興柯巖五代彌勒石佛,及中國歷史上兩位彌勒化身——南北朝時期會稽山西南地區(qū)義烏傅大士和五代時期會稽山東南地區(qū)奉化布袋和尚就可見一斑。
據(jù)《紹興府志》記載,唐代初期,朝廷為龍華寺賜額,會稽山龍華寺由此盛極一時,成為兜率凈土信仰的中心和典范。然唐武則天之后到宋代,隨著彌陀信仰傳入會稽山地區(qū)并逐漸興盛成為了凈土信仰的主流,故會稽山龍華寺亦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衰微湮滅?,F(xiàn)重興十方選賢叢林會稽山龍華寺,旨在傳承光大支遁開創(chuàng)的會稽山佛教法脈,弘揚包容和諧快樂的彌勒信仰,開創(chuàng)彌勒的人間大同和諧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