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遼寧、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云南、西藏、臺灣)、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
翅展36-46mm。雄蛾頭、胸淡紅灰色,下唇須及額黑色,頸板及胸部中央具有黑色縱帶,下胸及足黑色,腿節(jié)上方桔色,腹部背面紅色,背面及側(cè)面各有一列黑點,腹部腹面黑色;前翅淡紅色,中室上、下角各具一黑點,中室下方近基部至3脈中部具一黑色縱帶、黑帶基部窄、端部寬,中室下角至6脈近端部有一黑色楔形紋;后翅白色至暗褐色,外緣較暗,5脈上方有一黑色亞端點。雌蛾后翅色較淡,為赭白色,通常具有3個黑色亞端點,足腿節(jié)和腹部腹面褐色,腹部亞側(cè)面和腹面具有黑點。
幼蟲黑色,被稀疏長毛,頭部具白紋,黃色背帶上具一列橙色點,腹足色淡。
白天躲在比較暗處和雜草叢中,天暗時只要見到光亮便快速飛去。由此,農(nóng)民為了捕捉各種危害農(nóng)作物飛蛾害蟲,夜間在農(nóng)田用竹桿斜吊一盞防風(fēng)玻璃罩油燈,下面放一裝滿水的大容器,當(dāng)飛蛾撲向火熱的燈罩時便撞昏跌落于燈下的盛水的容器里,便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雜食性,成蟲具趨光性,幼蟲危害甘蔗、豆類、瓜類、煙苗、柑橘、茶、桑等植物。在蔗地,春季夜間常危害幼嫩蔗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