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chǎn)中國,主要分布在云南(麻栗坡、屏邊、西疇、福貢)、貴州(望謨、貴陽、福泉、荔波)、四川(峨眉山)、廣西(平樂、富川、賀縣、蒙山、岑溪、北流、靈山、防城、上思等)、廣東(懷集)、臺灣(臺北、宜蘭)。
紅鳳菜生于山坡林下、巖石上或河邊濕處,海拔600-1500米。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日本也有分布。
紅鳳菜,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全株無毛。莖直立,柔軟,基部稍木質(zhì),上部有傘房狀分枝,干時有條棱。葉具柄或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5-4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楔狀漸狹成具翅的葉柄,或近無柄而多少擴大,但不形成葉耳。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波狀齒或小尖齒,稀近基部羽狀淺裂,側(cè)脈7-9對,弧狀上彎,上面綠色,下面干時變紫色,兩面無毛;上部和分枝上的葉小,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具短柄或近無柄。
頭狀花序多數(shù)直徑10毫米,在莖、枝端排列成疏傘房狀;花序梗細(xì),長3-4厘米,有1-2(3)絲狀苞片??偘M鐘狀,長11-15毫米,寬8-10毫米,基部有7-9個線形小苞片;總苞片1層,約13個,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1-15毫米,寬0.9-1.5(2)毫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干膜質(zhì),背面具3條明顯的肋,無毛。小花橙黃色至紅色,花冠明顯伸出總苞,長13-15毫米,管部細(xì),長10-12毫米;裂片卵狀三角形;花藥基部圓形,或稍尖;花柱分枝鉆形,被乳頭狀毛。
瘦果圓柱形,淡褐色,長約4毫米,具10-15肋,無毛;冠毛豐富,白色,絹毛狀,易脫落?;ü?-10月。
紅鳳菜喜冷涼氣候,要求全年日均氣溫15-19℃,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5℃。適宜根狀莖萌發(fā)的日均氣溫為8-22℃,嫩莖生長最適宜溫為日平均20-28℃。30℃以上其莖稈木質(zhì)化速度加快,30℃以上或8℃以下生長緩慢。莖、根可露地越冬,只要溫度適宜,可周年生長,無明顯休眠期。秋季開花至翌年春季。
全年降水量1300-2100毫米的地區(qū),紅鳳菜均可生長。其根部耐旱,在夏季高溫干旱條件下不易死亡。
紅鳳菜喜強光照,若光照不足則生長細(xì)弱,全年日照時數(shù)需1700-2000小時。在半陰處也可開花。8月下旬花芽分化,9月上旬抽薹,9月下旬開花到翌年3月份。
紅鳳菜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黃壤、沙壤、紅壤均可種植。適宜pH值為5.5-6.5。
藥用價值
【營養(yǎng)成分】百克干物質(zhì)中含:鈣1.443g;磷0.17-0.3g;鉀2.83-4.63g;鎂0.92-1.06g;銅39.7ppm;鐵129-209ppm;鋅26-75ppm;錳47-148ppm;維生素C和粗蛋白含量也較高。
【化學(xué)成分】含花色苷(anthocyanin)
【藥性】味辛、甘、性涼。清熱涼血,活血、止血、解毒消腫。
【藥用】主治咳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jīng)、痢疾、瘡瘍毒、跌打損傷、潰瘍久不收斂。根莖止渴、解暑。葉健胃鎮(zhèn)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鮮品30~90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