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載古城,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景區(qū)占地約237畝,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萬載古城曾是萬載繁華的地帶,也是萬載的“歷史檔案館”和“老城博物館”。
萬載古城以萬載非遺文化、贛派建筑風情為內(nèi)核,保存有明清、民國時期古祠堂27座,涉及辛、宋、郭、彭、聞、易、周、張、高、鮑、陳、龍、歐陽等13姓氏,還有許多古民居、古街、巷弄、糧倉、水井等古建筑和不可移動文物,是保存較為完好、具有贛西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
2019年5月31日,萬載古城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萬載古城主要景點有郭氏宗祠、綠陰公祠、郭瑞公祠、易氏大祠、聞禮公祠、宋緝軒公祠、清代考棚、夏布工藝展覽、儺文化展示、冷光煙花展、南門民俗特色小吃街等。
郭氏宗祠,建筑面積約1200平方米,占地(圍墻內(nèi))約5000平方米。入祠可分為一進山門、ニ入儀門、三過贊亭(亦稱站亭、藻亭)、四邁享堂、五登寢堂。
綠陰公祠,占地面積1373.32平方米,建筑面積1894.6平方米,五開五進式宅院,運用了木雕、石雕、灰塑、彩繪等傳統(tǒng)建造工藝,祠堂周墻為特制磚,磚上皆有“郭綠陰公祠”印記。祠堂內(nèi)皆為木結構。
郭瑞公祠,地處萬載古城田下西北角,與郭氏大祠、南軒公祠、綠陰公祠毗連。該祠坐南朝北,建筑面積575平方米,始建于明天啟年間(1623年—1625年),清代,曾子以修祠內(nèi)對稱設計,屬土木磚石結構。
易氏大祠,建于民國九年(1920年),面積853平方米,三進三廳式宅院,氣勢宏偉,巍峨壯觀,是萬載縣乃至鄰縣易氏祠堂的一座總祠。
聞禮公祠,位于田下路110號,北與辛氏淇園公祠、辛勿公祠毗鄰,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聞禮公祠建于清代晚期,祠堂坐東朝西,上下三棟,兩個天井,磚木結構,封火山墻,穿斗式梁架,板壁隔扇,花格門窗。
宋緝軒公祠,位于縣城南門田下,建造于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是一座三進式架構的磚木建筑,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是萬載宋氏族人為紀念宋階明而建的一座祠堂。
清代考棚,位于原縣衙(今公安局)斜對面,從同治版《萬載縣志》中繪制的萬載縣城圖可知,從再思橋側,經(jīng)過一條小街,幾經(jīng)遷回輾轉,方見萬載考棚正門。整個考棚是一長排平房。
萬載古城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田下古城歷史文化街區(qū)。
萬載古城門票35元起,套票80。
萬載古城已開通至宜春市區(qū)、銅鼓縣城、銅鼓縣城宜豐縣城、上高縣城、高安市區(qū)、奉新縣城、靖安縣城、樟樹市區(qū)、豐城市區(qū)直通車
2013年5月,萬載縣完成田下古城規(guī)劃設計方案。
2014年,萬載縣開始推進萬載古城田下街區(qū)保護發(fā)展項目。
2016年11月,江西省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2016年第二批江西省建設項目計劃,共安排11項,萬載田下古城區(qū)(核心區(qū))項目列入其中。
2018年6月,萬載縣檔案館征集《萬載古城舊事》一書進館。該書由萬載田下古城項目征遷工作組組織編寫,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約39萬字,收錄文稿99篇,分為古跡建筑、文化人物、風俗故事三部。
2015年7月,萬載古城舉行開工奠基儀式。
2019年5月,萬載古城古祠堂建筑群修復保護和各類展覽區(qū)、商貿(mào)區(qū)、服務區(qū)主體建筑的建設和裝修已基本完成,各類硬件、軟件基礎設施基本完善。
2018年2月,萬載縣田下古城榮獲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qū)。
2019年5月31日,萬載古城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萬載古城向游客展示贛派建筑的磚雕藝術、木雕藝術、繪畫藝術、古代雕刻藝術,以及從中延伸出的古萬載風土人情、綱常禮教,具有典型的贛派藝術風韻。萬載古城中的古祠堂是姓氏宗族文化的建筑標本,這些別致的院落布局,典雅古老的建筑群落,精美絕倫的建筑裝飾,既是中國古建筑文化中的華美一章,又是贛派建筑文化中的符號代表。
人文歷史
萬載古城核心景區(qū)以萬載非遺文化、贛派建筑風情為內(nèi)核,注入當?shù)孛袼准吧罘绞?,如看花燈、聽儺戲、敲勝鼓、織夏布等?/p>
萬載古城有萬載開口儺表演,萬載得勝鼓,萬載夏布織造,萬載花炮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活動
2019年9月,宜春·第十三屆月亮文化旅游節(jié)萬載分會場“古城—穿月之旅”系列活動在萬載古城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