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客家人本是中原漢人,從東晉時期為了躲避戰(zhàn)亂和轉(zhuǎn)移發(fā)展,大批的漢人背井離鄉(xiāng)、舉家南遷,群山環(huán)抱的盆地,郁郁蔥蔥的樹林,有“玉屏”之稱。南遷的漢人在這個世外桃源繁衍、開拓進取,在自身發(fā)展的同時與該地區(qū)的原著居民交往、發(fā)展、融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當(dāng)深入了解時更能感受整個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图胰说那趧谟赂摇㈤_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讓整個客家人在以后的發(fā)展中都有著一種神奇的力量,也讓整個客家人的足跡遍布各大洲、大洋。寧化石壁客家公祠是整個客家人的總家廟,每年都舉辦世界客家人的祭祖大典,每年都會有著各個國家地區(qū)的客家人組團前來寧化石壁客家祖地游玩,回家祭祖成為整個客家人一種傳統(tǒng),是整個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石牌坊為廡殿頂火焰式,石質(zhì)柱門,青灰色面磚墻面,墻下有白色須彌座,構(gòu)成豐富細致、色彩斑斕、華麗富貴的形體,整座石碑坊柱門充滿了動勢,高低錯落的輪廓線,挺拔的石柱上雕刻云板、云墩和蹲龍。
按照客家風(fēng)水學(xué)“依山伴水”之說修建的風(fēng)水池。池為半圓,中間置一圓盤,半圓為月呈陰性,圓盤為日呈陽性,象征日月陰陽合一為天。圓盤由五色石組成,上鐫刻天干地支年,以甲子輪回象征時間無限。干支盤中心孔中清水涌出、漫平,象征無限空間和時間,是謂生命的博大與生生不息。
一條青銅甬道,從漢人南遷、民系形成、石壁創(chuàng)世、客家播衍四個方面詳細記載著客家先祖遷徙的歷程。
溯源橋為三孔石橋,分三座,一路主橋、兩路賓橋,共三路九孔。橋兩側(cè)的欄板用優(yōu)雅的卷型曲線組合,柱頭沿周身雕刻龍圖案,造型典雅優(yōu)美?!八菰礃颉比质菫閷幓錾那宕鷷ù蠹乙帘R的字體。
廣場中央有漢白玉,上刻“石壁記”,概括了石壁與客家的淵源,詳盡講述了石壁客家祖地的由來及發(fā)展過程。
碑亭左右兩側(cè)各有12根石旗桿,石旗桿也稱石筆,是客家人的旌表之物。族中倘有人取得功名,除在祠堂大門或廳堂上高懸匾額外,還要在祠堂門前豎立石旗桿,以示榮耀和激勵后人讀書仕進,激勵子孫后代成才立業(yè)。
尋根路兩旁屹立的石柱稱為百姓柱,上面鐫刻著各個姓氏以及姓氏溯源介紹。百姓柱象征客家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花齊放于五湖四海。
三明-東新二路-山深線-工業(yè)南路-長深高速-吉山樞紐立交橋-泉南高速-東大路-新橋一路-新橋二路-西大路-S307-陂下中橋-S307-客家祖地
取剛出生10到15天、重約一斤半、尚未開目的小狗一只,宰好去內(nèi)臟,卷成一團。再選一中等大小新鮮豬肚,洗滌干凈,一端切開小口,把小狗放入豬肚內(nèi),再投入五片老生姜、少量食鹽和米黃酒。然后,用小繩線纏住切開的豬肚口,將整個豬肚放入陶缽內(nèi),加蓋封密,置缽于鍋中,蓋緊鍋蓋,隔水文火燉1小時即成。開席時,把陶缽放在桌上,揭開封蓋,立刻一股濃香奪缽而出。賓客趁熱品嘗,味厚而不膩,香濃而不燥,昔稱“麒麟投胎”,為客家地區(qū)珍品菜肴之一,尤以長汀為最。
是最負盛名的客家名菜,被譽為“客家第一大菜”。選用產(chǎn)于長汀河田鎮(zhèn)的“中國名雞”河田雞加客家米酒烹制,皮黃脆、肉白嫩、味香。這是長汀年節(jié)喜慶宴席中必有的一道菜,也是海內(nèi)外人士到長汀必品嘗的一道菜,正所謂“不吃河田雞不算到長汀”。
俗稱“涮九門頭”,是連城一道藥膳兼濟的佳肴,已列入全國名菜譜。涮九品,系選用牛身上最精華的九個部位,即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經(jīng)過嚴格選料、精細刀功,輔以佐料、米酒和數(shù)味中草藥烹制,鮮嫩脆爽,湯味馨香,有健胃補腎、祛寒去濕之攻效。因食用牛身上九個部位的肉,幾乎囊括牛身主要精華,故又有“一餐吃了一頭?!敝f。
相傳,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四堡的木刻雕版印刷業(yè)非常繁榮。由于油炸煎炒過的食物易火氣上身,而日夜勞作的印刷工人講究清心潤胃,滋陰養(yǎng)元。豆腐文化在四堡就有了歷史起源。它以境內(nèi)獨有的(五月黃)豆為主原料,用熟石膏調(diào)煮豆?jié){做成白豆腐。佐料要精選新鮮豬瘦肉和無筋膜的嫩牛肉,加入少許紅菇、香菇、蔥白等剁爛成鮮肉醬為餡。取團狀肉餡塞入用小指啄成窟隆的一塊塊方寸大的鮮豆腐塊中。鍋中豬油煎熱后將肉餡朝上的豆腐輕放入鍋,添入新鮮雞湯、撒少許烏豆鼓,以文火微燜至熟時揭開鍋蓋,只見鍋內(nèi)豆腐微黃見白,文火中似搖似動。此時撒少許胡椒粉、小蔥花,待湯水全被豆腐汲收時起鍋,(趕滾)(即趁熱)品嘗。那白中淡黃,似搖似動的盤中豆腐謂之為(漾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