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遍布的汀港山景區(qū)逐漸揭開神秘面紗,形成新的“網紅打卡地”,受到越來越多網友的點贊,秀嶼區(qū)埭頭鎮(zhèn)汀港村正以此為契機,促進鄉(xiāng)村基礎設施及服務設施配套完善,打造融合山海旅游觀光、休閑農業(yè)旅游、線面文化、漁村民俗、媽祖文化、歷史人文體驗于一體的配套完善、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特色型漁村。景區(qū)集吃、喝、玩、樂、住為一體的服務區(qū),為“一日游”“全家游”“自駕游”“燒烤野炊”“親子活動”提供方便服務。
一指峰形如拇指,人們又把它叫做拇指峰,處大蚶山海拔最高之處山區(qū)北面。站在峰上遠眺大海,海天一色,遠處福清江陰港、南日島、黃瓜島、筶杯島盡收眼底,海面上輪船穿梭來回,魚排逐浪起伏,風車林立。身邊涼風習習,鳥語花香,林暗柳綠,峰奇石怪,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飄飄欲仙的感覺。
相傳居住在汀港山“清源洞”的八仙呂洞賓有一天屈指一算媽祖在收伏海妖,為助媽祖一擘之力,他們來到“八仙山”(拇指峰東邊那座山)觀陣。海妖被媽祖追趕,從東海面竄出,欲從山上逃竄。呂洞賓見狀,一劍劈下把石頭劈成一半,一半豎著,一半橫著。海妖一見,連忙又跳到另一座山上。為防止海妖從山上逃竄,呂洞賓用劍在后面一舉,石頭裂開一條縫(我們現在見到的二指峰形象)。海妖嚇得魂飛魄散,掉頭跳進大海,恰好媽祖趕到,放下兩個筶杯島,壓住收降了海妖。張果老一見被呂洞賓劈開的二座山對應自己的左手拇指和右食指,夸著呂道長真是數一數二的好劍法,從此這二座山就被叫做一指峰和二指峰了。
天花寺共九座天花殿宇和鐘鼓樓,是新千年宗教新道場,現在已經被劃定為生態(tài)旅游資源保護區(qū)。天花圣寺是一座綜合性新寺,創(chuàng)立于1985年,歷經二十三年建成了九座天花殿堂、鐘鼓樓和附屬工程,完成了塑圣像工程。九座殿堂和圣像位置排列一改千年傳統,集多位為一體,力倡儒道釋三教統一。天花寺內特別安排兩座主殿供奉楊家圣人一家四代男女英雄圣像,是為了全面紀念“楊家將”偉大歷史功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天花寺寺院四周也是景點璀璨,東臨清水禪寺,西有滴水巖、近天寺,南有法源寺、天云洞,北臨清源亭、清源洞,星羅棋布,都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和人文景觀,是膜拜旅游之圣地。
汀港山景區(qū)的蔡陂水庫,水平如鏡,綠似玉環(huán)。環(huán)庫木棧道3100米,移步漫游其間,四周青青的山巒,疊疊的峰石,碧碧的庫水,幽幽的石洞,綠綠的樹木,加上風車嗡嗡聲,鳥兒的嘰嘰聲,風吹樹林聲,游客嬉戲聲,聲聲入耳,藍天白云,涼風習習,百花爭艷,使人心曠神怡,倘若輕舟蕩漾其中,多么像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人間絕畫。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驹谕「凵缴咸魍粭l“創(chuàng)業(yè)渠”懸空架在山崖上。村里的老人還記得,20世紀60年代,汀港村十年九旱,水源嚴重缺乏,汀港人靠著手扛肩挑,架出全市僅有的“懸空渠”。為紀念當年創(chuàng)業(yè)精神,汀港村兩委把這段“懸空渠”取名“創(chuàng)業(yè)渠”。如今,在這條“創(chuàng)業(yè)渠”的旁邊,是2019年開館的埭頭鎮(zhèn)艱苦奮斗主題館,主題館占地365平方米。埭頭鎮(zhèn)結合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選取當地有代表性的一座舊石厝民居,歷時1個多月改建成艱苦奮斗主題館,以此激勵不忘初心,牢記艱苦奮斗創(chuàng)業(yè)精神,銘記先輩豐功偉績。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該主題館由“諄諄教導”“黨章規(guī)定”“崢嶸歲月”“引水傳奇”“修堤壯舉”“風雨堅守”等12個展區(qū)構成,附設“創(chuàng)業(yè)渠”瞭望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研討交流廳、“憶苦飯”體驗店等。通過油畫寫生、實物展示、故事講解等,集中展現了汀港人民篳路藍縷、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謳歌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如今,該主題館作為埭頭鎮(zhèn)紅色文化陣地以及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抓手,永久性免費對外開放,為廣大黨員干部提供學習教育、鍛煉黨性的平臺。目前,主題館還成為秀嶼區(qū)黨員教育基地、宣傳思想文化教育基地、現場教學基地等。
民俗館是莆田市“鄉(xiāng)村記憶檔案展示館”的一部分,共占地388平方米,共設展區(qū)15個,展品有20000余件,由紅色記憶、票證標化、農家起居、農耕器具、糧食加工、漁業(yè)生產、秋收冬藏、鄉(xiāng)村炊事、特色餐飲、耕讀傳家、休閑娛樂、百工巧匠、快樂童年等元素組成,通過實物展示、圖文交匯、音頻傳聲等手段,勾勒出一幅農家悠閑生活圖。民俗館集中展現了優(yōu)秀燦爛的民俗文化與農耕文化,反映汀港村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及傳承變化,展示汀港村的風土人情和汀港村人民的勤勞智慧,體現農耕文明向現代農業(yè)文明轉變的歷史節(jié)點,是鎮(zhèn)村干部、群眾、學校師生等現場學習的重要場地。
據大明正德十年《告萬世書》記載:“……古有梌松一十一棵……”據此史料記載的推算,4棵油杉至少有800多年以上的樹齡。僅次于莆田目前的“樹王”宋家香荔枝樹,大概有1200多年,同時對其掛牌保護,八百多年樹齡是的參天油杉樹,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它曾經伴隨著村莊一路風風雨雨,是村莊發(fā)展的見證人。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御筆親寫“清水清茶陪清客”,名揚四海,寺前一口泉水,水清而潔,故以“清水”命名。1992年中央電視臺記者在莆田拍攝電視劇“一個水兵的故事”時(宣傳本村“愛民英雄”林春霖),來此取景拍攝時曾嘆道:“可惜此處偏僻,交通不便,不然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此處之美可見一斑。欣慰的是,近年在當地政府的關懷與扶持下,汀港村大打“建路”翻身仗。路通則百事通,四通八達的道路為汀港的發(fā)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如今,慕名前來旅游觀光者也接踵而至,絡繹不絕。
依古年歷,汀港有“三橋五塔龍王宮”之說。在時代洪流的沖刷下,“三橋四塔”已不見蹤跡,只剩下了這一座塔。這座塔就像從歲月深處伸出來的一只手,撥開層層迷霧,引領我們去仔細辨識。這座實心石塔高3.9米,從地基算起共有五層,基座用1.42米長的條石砌成,二、三層介為石塊鋪成。第四層則是用一整塊石頭進行雕琢,長方體的四面各自雕有一幅印度波斯人頭像,雖經歷風雨萬般侵蝕,眉宇間依稀仍有暖意。第五層像極了一頂帽子,一塊略大的正方形石塊上高高豎著一桿圓狀的石柱。從石塔上的建筑和雕像風格可以斷定是阿育王塔。從賢良港的宋代阿育王塔到汀港的阿育王塔,種種信息可想象出汀港曾經的熱鬧與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