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皮達魯斯古劇場位于神廟旁邊,是希臘保存的較好的古劇場與古典建筑之一,也是埃皮達魯斯遺址的主要建筑物之一,也是希臘古典建筑中著名的露天劇場之一。
埃皮達魯斯(Epidaurus)毗鄰薩洛尼卡灣西南岸,這里曾經(jīng)是古希臘的一個非常活躍的城邦,其邊界與科林斯和阿爾戈斯相連。 埃皮道魯斯是古希臘城邦國家的政治與文化中心,是希臘傳統(tǒng)醫(yī)學的圣地。這里主要包括埃皮道魯斯圣地、阿彼羅圣地和阿斯克萊比奧斯圣地。
建于公元前4世紀,由古希臘著名建筑師阿特戈斯和雕刻家波利克里道斯創(chuàng)造杰作。除了舞臺經(jīng)過重建之外,其它部分均保持原樣。像許多古希臘劇場一樣,它也呈半圓形,約于公元前450年建在一個山坡地帶。它是希臘醫(yī)藥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廟的組成部分,場內(nèi)的任何地點都能夠清晰的聽到樂池里演奏的樂曲。
對古希臘人來說,去看戲如同今天我們一樣自然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雖然那時的劇場可能不那么舒適。古希臘劇場的坐位都是從巖石中開鑿出來的,類似于臺階。它坐落在一座綠樹環(huán)繞的山坡上,一排排大理石座位,依著環(huán)形的山勢,次第升高,像一把巨大的展開的折扇。中心是歌壇,直徑20.4米。歌壇前是看臺,依地勢建在山坡上,有34排座位,全場能容納1.5萬余名觀眾。
呈楔形的坐位區(qū)被開花甘落后條條階梯分隔開,觀眾通過階梯進出各排座位,這些座位向著稱為“樂隊席”的圓形區(qū)陡直地傾斜,它是演員表演的場所。在演出區(qū)之后原有一長排建筑物,在今天的埃皮達魯斯已不復存在。它本來也是舞臺,提供常設(shè)的布景,并用作換妝的房間。
對古希臘劇場來說音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不具備揚聲電器的時代。埃皮達魯斯場的音響效果好,坐在很高的后排觀眾也可能聽到樂隊席演員的低聲細語。2007年佐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者Nico F. Declercq和Cindy Dekeyser經(jīng)過研究提出埃皮達魯斯劇場絕佳的音響效果是因為成排的石灰石座位不僅過濾掉了低頻的聲音,比如人群的雜音,而同時充實了并且反射了從舞臺上傳來的高頻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