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山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灤縣,是與碣石山、盤山齊名的三大名山之一,古稱清涼山,又名截龍嶺,青龍山群峰布列,曲徑通幽。既有懸崖陡立,也有云海迷離,有九廟十八寺的宗教遺跡且多有神話傳說。1959年辟為國營林場,遍植柏松等樹木,有林面積達80%以上。
青龍山以峰頂為界,東西兩側(cè)曾經(jīng)各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佛寺。西側(cè)山間平坦處為延古寺,因在山下,俗稱下寺。寺內(nèi)三層宮殿,正殿精塑“西天我佛”和十八羅漢,旁殿有十大閻君,前殿是四大護法大王。形象巍峨莊重,精美絕倫。下寺門外是聞名遐邇的大戲臺,戲臺以條石砌造,兩廊寬敞,臺頂壯麗,是評戲創(chuàng)始期和灤州影的重要演出場所。每年清明節(jié)朝山、四月十八呂祖圣誕、十月十五下元節(jié)廟會,均有盛大演出,每場都有數(shù)千人上萬人觀看。延古寺前有一株古代孑遺“活化石”植物公孫樹,俗稱銀杏,樹高25米,樹圍8.50米,數(shù)人才能合抱。樹形奇特,八條主干像八條龍形,自天外盤虬而來,連最下方的殘存樹杈居然也呈龍首望天之像,民間俗稱“九龍朝圣”。此樹是南方僧人移植,樹齡已逾800年,可見此地的佛緣之遠。
青龍山延古寺也稱夏寺或下寺。始建于漢明帝劉莊(58~75)時代,是一所道教寺院,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十八年(644)東征高麗歸來后,曾命尉遲敬德重修此廟,并建碑以志。以后多次重修。這張圖片是民國22年(1933)重修后拍攝的。原廟已毀,現(xiàn)存《重修延古寺及戲樓碑記》
青龍山東側(cè)懸崖下曾有“清涼禪寺”,早已被突然傾倒的一塊巨石壓塌而毀。據(jù)殘存《清涼禪寺碑記》,記述了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再由南方傳入北方的脈絡(luò):始祖達摩,二祖惠可,至六祖慧能,輾轉(zhuǎn)再由臨濟而傳至青龍山。
但是,這座佛寺卻在一次突然變故中毀滅了?!侗洝氛f:“俄頃之間,人亡事變,棟宇□□(注:原字模糊)?!本烤故鞘裁醋児誓?歷史上青龍山曾經(jīng)遭逢多次巨大災(zāi)變。如縣志載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雷震清涼山,削山如溝水立丈余,如有物憑以行……”不過,從碑文措辭來看,“俄頃之間,人亡事變”,強調(diào)的不是自然之災(zāi),而是“人”、“事”兩端,似乎是在一場難于明言的政治變革或宗教沖突中遭到了滅頂之災(zāi)。下文是:
“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有一高僧飛錫據(jù)此山巔創(chuàng)寺……”飛錫即高僧的法號,他重修的禪寺后來也因故而傾頹了。到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住持凈羲重新修造,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僧人道至又添置槽碾應(yīng)用之具,并增修佛殿,裝飾圣像,碑記稱之為“侖焉矢焉,金碧交輝”,想來必定是頗為壯觀的吧。可惜后來又被懸崖旁邊突然崩裂的巨大“臥梁石”徹底壓毀了。
從望海樓遺址以南,在荊棘山石之間小心翼翼地走下近百米高的山崖,即到千層崖以南的青龍山東側(cè)崖壁以下。放眼四望,半山間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就是三三五五,隨處點綴著幾房高的“飛來石”。這種巨石,高達兩三丈,上面可坐一二十人,與附近石色不類,石脈不連,不知何處飛來,可以想見遠古地殼變化的劇烈。飛來石隨形命名,有猴面石、鋤桿石、八仙石、夾門石、將軍石、老鵡石、蓋經(jīng)石、臥梁石、虎頭崖、老牛槽、馬耳石、關(guān)臉子、螺螺石……
順崖壁南行,是清涼禪寺舊址。再南,有泉水潺潺,四季不涸,旁有4字石刻“御井長封”。再往南,抬頭仰望,懸崖之間有一條窄縫,窄縫中不知是人工雕琢,還是天成地就,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反正那里竟出現(xiàn)了一道道石階,可直通山巔娘娘頂,名叫天梯。距離縮短,但險峻至極,是為勇敢者留下的捷徑。
穿過山花荊榛,越過危坡山徑,到達馬耳山的羅漢洞。山勢彎環(huán),又來到一處叫做“金鴿子淚”的小小名勝之區(qū)。
據(jù)傳說,當年山里有一匹金馬駒和一對金鴿,而一戶農(nóng)家正在生長著的長柄葫蘆就是開山的鑰匙。貪心的戶主不容它長滿一百天就用它開山,希望得到金馬駒和金鴿。結(jié)果,山開而閉,金馬駒只露出兩只耳朵,就是馬耳山。金鴿子未能飛出,終生流淚,化作山泉,從石縫中流到四四方方的凹槽里,就叫“金鴿子淚”,鄉(xiāng)民視為圣水。
品賞圣水之后,穿花度柳,順勢下坡,欣賞著千畝果園,又回到趙家溝清溪農(nóng)舍。以上是為東區(qū)主步道。
西區(qū)主步道是從韓新莊東行,進入山門,來到延古寺,欣賞銀杏樹,品味古井水。西北行,途經(jīng)“仙山宮”、“道家墳塋”,向東南方放眼,但見一列青峰,極像一位菩薩安詳靜臥,向西伸來一道山梁,正像菩薩的右手;而“道家墳塋”正處在那只巨手之中。拜佛峰下有拜佛石,有兩棵松樹生為一體,名叫連枝松。峰回路轉(zhuǎn),半山腰突出一塊石,是八仙相會之處,名叫八仙石。越過八仙石,越攀越高,穿過“澗門”、“臥虎峰”、“南天門”,也到了主峰娘娘頂,尚有“聚仙門”石匾。暢游三霄宮,一覽眾山小。然后轉(zhuǎn)而下山,西行千米,半山腰有一口亙古不干的“甘露井”。再行千余米,便是三霄娘娘的木魚法器戰(zhàn)勝四腳蛟之后化成的“木魚石”,然后陸續(xù)來到何仙姑洞和韓湘子避雨處“避仙洞”。在小青龍峰兩端的青蛇溝里,還有一處奇妙的陰陽井。站在山頭俯視,恰如一幅道家“陰陽魚”,青蛇溝中間的曲線,兩口井恰是兩側(cè)魚眼,井壁為石砌圓筒形。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左井常年水寒刺骨,冬春結(jié)冰尺余,端陽才化。右井卻是常年水溫可人,數(shù)九寒天依然馨馨有暖意。再往北行就又回到延古寺了。
1.開放時間:8:00-17:00
2.成人票:35元/人
【門票購買快速入口】
(1)兒童: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免費】;1.2-1.4兒童及全日制本科(含)及以下學生憑學生證【半價】。
(2)老人:70歲(含70歲)以上老人憑相關(guān)證件【免費】;60周歲(含60周歲)以上-70周歲(不含70周歲)以下老人憑相關(guān)證件【半價】。
(3)軍人:現(xiàn)役軍人持軍官證【優(yōu)惠票】。
(4)殘疾人:殘疾人憑相關(guān)證件【優(yōu)惠票】。
以上具體優(yōu)惠辦法按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guī)定執(zhí)行。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具體信息請以青龍山景區(qū)當天披露為準。
1.自駕車
(1)京哈高速榛子鎮(zhèn)出口---古冶區(qū)方向兩公里左拐---青龍路---青龍山景區(qū)
(2)灤縣---古冶區(qū)---遷曹線---于家坨村路口右拐---青龍路---青龍山景區(qū)
(3)灤縣---252省道---野雞坨鎮(zhèn)---102國道---王店子村---青龍山景區(qū)
2.公共交通
(1)古冶區(qū)---古冶車場---旅游2路公交車---青龍山景區(qū)
(古冶發(fā)車時間:7:30、8:30、9:30、10:30、14:30、15:30)
(2)唐山站---K2公交車---古冶北環(huán)樞紐站---旅游2路公交車---青龍山景區(qū)
青龍山位于唐山灤縣新城西北約25公里,距唐山40公里,與唐山古冶區(qū)、豐潤區(qū)毗鄰。景區(qū)交通便捷,四通八達,南距205國道15公里,北靠102國道,距京沈高速公路榛子鎮(zhèn)出口僅兩公里。京山鐵路、京秦鐵路和正在修建的津秦客運專線穿境而過。青龍山主峰娘娘頂海拔439米,屬燕山余脈,其山南北走向,山中套山,山外疊山,群峰布列,山勢環(huán)繞,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20公里,總面積300平方公里。景區(qū)內(nèi)的1700余畝、30余種植物藥材是這里的一大特色。
青龍山景區(qū)古代建筑遺址非常豐富,除三霄宮和延古寺外,歷朝歷代先后建有望海樓、羅漢洞、龍興寺、云居寺、興隆寺戲樓、碑林、山神廟、土地廟、財神廟、黃山士院、望海紅崖寺等,同時還有臥佛、象山、陰陽二井等自然天成景觀,每一處遺址和景觀都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蘊藏了大量的民間傳說和宗教文化。
清末進士劉東美曾題詩贊山頂望海樓,詩曰:“百尺危樓矗嶺巔,登臨會飲醉中仙。北瞻鷹磧云橫塞,難忘蛟宮浪接天。松壑煙嵐飄檻外,山泉琴筑落階前。戈船橫海雄心在,嗟我歸田已暮年。”又云:“清涼絕頂有高樓,極目南天海國秋。萬派朝宗恢眼界,千年往事注心頭。乘桴愿繼尼山志,銜石難銷精衛(wèi)愁。更上一層望畿甸??蓱z虎嘯據(jù)福州!”
經(jīng)過近五年的人文和自然資源開發(fā),青龍山已成為全國民族民俗文化體驗中心、冀東生態(tài)旅游宗教名勝、冀東養(yǎng)生保健調(diào)養(yǎng)基地、冀東植物藥材實地博物館、冀東天然氧吧、自然風光休閑區(qū)及北方新農(nóng)村開發(fā)典范示例。
青龍山原名清涼山,因群山環(huán)繞,遍生松柏,輕風徐來,盛夏不熱而得名。后來此地為道家看重,道家認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分掌四方。站在北京,面向正南,“左青龍,右白虎”,他們認為“右白虎”指的是京西白虎洞,“左青龍”就是指灤州清涼山。并且引用《淮南子·天文訓》里的話,說“天神之貴者,莫貴于青龍”,于是改名為青龍山。后來佛家也來建寺修行。百姓們則認為這里東峰頂天立地,陡峭挺拔,像龍首望日;向西逐漸延伸平緩,確實像龍身起伏,且林木蔥蘢,終年青綠,也就認可了青龍山這個名字。
但舊志一直寫作清涼山,據(jù)記載“清涼山在宜安山西北,距城六十余里,山之北,即與盧龍遷安二縣分界處,群峰攢簇。有延古寺,旁二井,水流成溪。又有羅漢洞,勒石佛數(shù)十。中有黃土山院,其巔有三霄宮,古樹插天。相傳廟中有鼠大如犬,道士以殘飯飼之。所產(chǎn)有滑石、金礞石,又有金絲草等藥材十余種……”文中所說延古寺和羅漢洞是佛家遺跡,所說“三霄宮”則是道家建筑,并有法本道師及其師爺、師父三代墳塋。
青龍山與佛教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很遠。近年在延古寺復建過程中,出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延古寺記事碑》,碑文即上溯至漢明帝劉莊(58~75年),詳情待考。確切的物證是青龍山南區(qū)羅漢洞內(nèi)的佛像石雕,計三列六區(qū)九組,佛像58尊,線條自然流暢,形態(tài)栩栩如生,硬是讓堅硬的石頭顯出肌膚的豐滿和衣履的柔韌。每個佛像各持不同法器法物,惟妙惟肖。手法細膩??计淠甏?,上限為北魏,下限為遼金,即公元386~1234年之間,距今至少8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