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王室內(nèi)部矛盾重重。公元前781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幽王十分寵幸褒姒,甚至不惜用烽火戲弄諸侯而博其一笑,各諸侯十分不滿。為討好褒姒,幽王不顧王室的反對,廢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廢申后而立褒姒為后。褒姒是褒國姒姓的女兒,申后是申侯的女兒,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發(fā)了姒姓和姜姓間的激烈斗爭,為西周滅亡埋下了禍根。
還有就是外敵入侵頻繁。宗周鎬京,瀕臨西北游牧部落,經(jīng)常遭到游牧部落的侵擾。公元前771年,申侯與犬戎聯(lián)絡,進攻幽王,諸侯都不來救駕。犬戎與申侯迅速攻入鎬京,幽王急忙逃到驪山,被驪山之戎所殺。這時,關(guān)中已布滿了戎人,宮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蕪。
平王東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自然災害嚴重。據(jù)史料記載,宣王末年,西北關(guān)中一帶連年干旱,洛、涇、渭三川都干涸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岐山一帶又發(fā)生了地震和地崩災害,老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周太史伯陽父根據(jù)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這是周將要滅亡的征兆。另外,西周初年,周公營洛,也為東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后各地諸侯才知道,原來犬戎真的打進鎬京了。于是,他們紛紛帶著大隊人馬前來鎬京救援。諸侯們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宜臼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國了。
沒想到這些諸侯們前腳一走,犬戎后腳就又進來了,而且是經(jīng)常進犯。當時,京師宮殿被焚毀,國庫虧空,而且西邊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邊境烽火也是連年不息。于是,平王就與群臣商議遷都到洛邑(今洛陽)。周公反對道:“不好!洛邑雖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敵;而鎬京呢,左邊有崤山、函谷關(guān),右邊有隴國、蜀國,而且沃野千里,這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天府之國?,F(xiàn)在,大王如果要舍棄鎬京,遷都到洛邑,臣認為不可!”平王沒有聽取周公的諫議,把都城遷到了洛邑。平王東遷,并沒有遷徙豐、鎬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國的時候,只能依靠諸侯的力量,從此落入了諸侯的掌控之中。諸侯們各霸一方,展開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殘殺。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其中周平王執(zhí)政達五十年之久。東周是周王室逐漸衰微以致最后亡國的時期。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地蠶食下,控制范圍逐步縮小了,最后,僅剩下成周方圓200公里,即洛陽附近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quán)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漸喪失。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周桓王帶了軍隊去討伐桀驁不馴的鄭國,鄭伯不僅敢于領(lǐng)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這說明,這時周王的地位已經(jīng)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虛名罷了。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而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公元前367年,周王室發(fā)生權(quán)力爭奪,東周分裂成東、西兩個部分,在河南(今洛陽)的稱西周公(或西周君),在鞏(今鞏義)的稱東周公(或東周君)。后分別被秦所滅。
考古工作者在東周王城遺址的“王陵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座“亞”字形大墓,并出土帶有銘文“王作寶彝”的青銅鼎,附近還發(fā)現(xiàn)了兩座大型陪葬坑,在坑內(nèi)清理出53個車輪和56匹馬的殘骸。此墓主人是東周第一代天子周平王,還是其他周王的陵墓,尚需要更加可靠的考古資料予以佐證。平王遷都,洛陽再一次成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在古都洛陽發(fā)展史上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周平王東遷后,立足中原,思謀天下,知道東周王室的氣象已大大不如以前了。他登上洛陽城北的邙山知道這山是秦嶺的余脈,是崤山的支脈,取別名叫做平逢山、太平山、郟山。而這些名字都很平淡,沒有峻拔之意,好像周王朝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崛起了。
鄭姓在中華姓氏中居于第21位,鄭氏出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小弟姬友封于鄭(今陜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鄭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鄭武公護送周平王東遷,取得了周平王的信任,隨后鄭武公趁機滅掉了鄶國和東虢,在溱水、洧水之間建立了新的鄭國,是為新鄭。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犬戎主大鬧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