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集》是唐代詩文別集名。由李白撰。因李白字太白而得名。最早由唐代李陽冰編成《草堂集》10卷,現(xiàn)已散佚了。
《李太白集》是唐代詩文別集名,李白撰,因李白字太白而因此得名。最早由唐代李陽冰編成《草堂集》10卷,現(xiàn)已散失?,F(xiàn)在通行的本子有:北宋宋敏求增補刻本《李太白文集》30卷,巴蜀書社1986年據(jù)此影印。主要注本有宋人楊齊賢集注的《李翰林集》,清代王琦《李太白詩集注》。近人瞿蛻圓、朱金城《李白集校注》,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主要選本有舒蕪《李白詩選》,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4年出版。
(安徽巡撫采進本)
唐李白撰?!杜f唐書》自傳稱山東人,《新唐書》則作隴西成紀(jì)人??级鸥ψ鳌洞薅搜?fù)筵醉歌》有“近來海內(nèi)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句。楊慎《丹鉛錄》據(jù)魏顥《李翰林集序》有“世號為李東山之文,謂杜集傳寫誤倒其字”。似乎有理。然元稹作杜甫墓志亦稱“與山東人李白”,其文鑿然。如倒之作東山人,則語不成文,又不得以魏序為解。檢白集《寄東魯二子詩》,有“我家寄東魯”句。顥序亦稱“合於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蓋居山東頗久,故人亦以是稱之,實則非其本籍,劉昫等誤也。至於隴西成紀(jì)乃唐時李氏以郡望通稱,故劉知幾《史通·因習(xí)篇》自注曰:“近代史為王氏傳云:‘瑯邪臨沂人。’為李氏傳云:‘隴西成紀(jì)人。’非惟王、李二族久離本郡,亦自當(dāng)時無此郡縣,皆是魏、晉以前舊名?!?/span>
今勘驗《唐書·地理志》,果如所說。則宋祁等因襲舊文,亦不足據(jù)。惟李陽冰序稱“涼武昭王暠之後,謫居條支。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fù)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顥序稱白本隴西,乃因家於綿,身既生蜀”云云。則白為蜀人,具有確證。二史所書,皆非其實也。陽冰序不言卷數(shù),《新唐書·藝文志》則曰《草堂集》二十卷,李陽冰編。按宋敏求後序曰:“唐李陽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咸平中樂史別得白歌詩十卷,合為《李翰林集》二十卷。”史又云:“雜著為別集十卷。”然則《草堂集》原本十卷,《唐志》以陽冰所編為二十卷者,殊失之不考。
今《草堂集》不傳,樂史所編亦罕見。此本乃宋敏求得王溥及唐魏顥本,又裒集《唐類詩》諸編洎石刻所傳,編為一集。曾鞏又考其先後而次第之,為三十卷。首卷惟載諸序碑記,二卷以下乃為歌詩,為二十三卷。雜著六卷,流傳頗少。國朝康熙中,吳縣繆曰芑始重刊之。後有曰芑跋云:“得臨川晏氏宋本,重加校正,較坊刻頗為近古?!比魂愂稀稌浗忸}》、晁氏《讀書志》并題《李翰林集》,而此乃云《太白全集》,未審為宋本所改,曰芑所改,是則稍稍可疑耳。據(jù)王琦注本,是刻尚有《考異》一卷。而坊間印本皆削去曰芑序目,以贗宋本,遂并《考異》而削之。以其文巳全載王琦本中,今亦不更補錄焉。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jì)(在現(xiàn)在甘肅秦安東)。他于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關(guān)于其出生地有多種說法,現(xiàn)在一般認為是今日四川綿陽市青蓮鎮(zhèn)。據(jù)《新唐書》記載其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亦有說其祖是李元吉,因畏被滅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說缺乏佐證。據(jù)《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為任城尉。705年,李白五歲時,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蜀郡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鄉(xiāng),開始接受啟蒙教育。
景云元年(710年)開始,李白開始讀諸子史籍,開元三年(715年)——喜好作賦、劍術(shù)、奇書、神仙。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開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寫《長短經(jīng)》的趙蕤為師,學(xué)習(xí)一年有余,這段時期的學(xué)習(xí)對李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讀書。據(jù)《舊唐書》記載,青年時期的李白顯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其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于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李白曾經(jīng)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有一次皇帝因酒酣問李白說:“我朝與天后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門,國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兒市瓜,不擇香味,惟揀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毙诼牶蟠笮Σ恢埂5怯捎谒铗埐获Z的性格,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據(jù)說是因為他并沒有得到重用。
后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并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fā)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fù)叛亂,曾經(jīng)應(yīng)邀作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jīng)59歲。據(jù)正史《舊唐書》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但因途中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靜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xiàn)。他所鐘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詩,包括古風(fēng)和樂府詩,但他在近體詩體裁如律詩、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有兩首被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黃升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與《憶秦娥》。也有少數(shù)人懷疑它們不是李白所作。
李白為盛唐浪漫詩派的代表,把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推向高峰。正是如此,他取得了“詩仙”之譽。再者,李白無論在內(nèi)容或形式上都有創(chuàng)作性的發(fā)展。他的作品內(nèi)涵豐富,想像超絕而且取材宏富。李白曾批評詩歌:“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因此,他的作品明朗自然,一掃六朝以來的浮靡詩風(fēng)。李白的思想和詩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時代的特征,即昂揚奮發(fā)的進取精神和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意識。
李白廣泛吸取了歷史文化遺產(chǎn),融合百家之說,形成了他復(fù)雜獨特的思想面貌。儒家仁民愛物的思想,使他的詩歌充滿了熱愛人民關(guān)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如《丁都護歌》、《秋浦歌》等。道家的批判意識和變化觀,使他透過社會繁盛的外表看出了大唐盛世由盛變衰的種種跡象和隱藏的弊病。在長安的一系列詩歌都體現(xiàn)了他的這種憂慮。墨家任俠的博愛精神,使他仗義疏財,樂于助人,他的《俠客行》、《少年行》就是李白自己任俠精神的寫照。
杜甫對李白評價甚高,稱贊他的詩“驚風(fēng)雨”、“泣鬼神”,而且無敵于世、卓然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