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黃湯包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隨著制作工藝和配方的不斷改進,蟹黃湯包以其皮薄如紙,吹彈即破,味道鮮美、健身美容,深受大江南北美食家的青睞。明、清時期已經(jīng)享有盛譽。其特色是皮薄如紙,吹彈即破,制作"絕"、形態(tài)"美"、吃法"奇"。蟹黃湯包的制作原料十分講究,餡為蟹黃和蟹肉,湯為原味雞湯,制作工藝精妙絕倫。曾有外國朋友嘗了靖江湯包后贊譽“靖江湯包—中國神奇的包子!”。中央電視臺致富經(jīng)欄目也曾多次介紹了“靖江湯包”。靖江湯包皮薄、餡汁特多,有著獨特的個性,不但制作絕,而且吃法奇。靖江湯包的湯是包在皮里面的,制作工序較繁,有三十幾道之多。不僅尋常百姓家不能制作,就是一般點心師也不能制作,必須有專業(yè)湯包師才能完成。
蒸熟的湯包雪白晶瑩,皮薄如紙,汁多味美,幾近透明,稍一動彈,便可看見里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使人感到一種吹彈即破的柔嫩。不了解制作方法的人,還以為湯汁是用針筒注射進去的呢。制作餡心湯包的原料十分講究,要選上等新鮮豬肉皮、農(nóng)村散養(yǎng)的草老母雞、豬膀骨,熬制過程要在傳統(tǒng)工藝結合新的科學技術經(jīng)六個小時的熬制才能真正成為“湯清不膩、稠而不油、味道鮮美”的湯包餡心,才能滿足現(xiàn)代人的口味。湯包皮薄如紙,在搟皮時要求四周要薄,中心要比四周略厚。它的折皺要有30個以上,并且要求細巧均勻,幾乎近于透明,稍一動彈, 便可看見那里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使人感覺到一種吹彈就破的柔嫩,別說吃了,光是看,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蒸湯包的時間誤差不得超過10秒鐘,所以蒸湯包的師傅必須專心致志。這些繁復的工序,非專業(yè)點心師不能完成。這不能不說是一絕。
靖江蟹黃湯包有“兩絕”:一是制作絕,二是吃法絕。餡心精選金秋時節(jié)大河蟹、新鮮豬肉皮、正宗老母草雞特制而成,皮薄,湯清不膩,稠而不油。品嘗湯包一定要記住十二字要領: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后吮湯。
靖江的蟹黃湯包,即便是美食家亦不能盡道其妙。
它與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的其它包子相比,有其獨特"個性",一是制作"絕",二是吃法"奇"。
蟹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及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蟹肉性寒,味咸,有清熱解毒、補骨添髓、養(yǎng)筋活血,利肢節(jié),滋肝陰,充胃液之功效。
原料
豬蹄膀的厚皮、蟹黃、豬腿心肉、精白面粉
調(diào)料
雞汁、姜丁、蒜末
操作
靖江的湯包湯是包在里面的。制作起來工序有十幾道之多。首先是取豬蹄膀的厚皮,切細,文火煨一夜,至豬皮完全溶入湯中,再冷卻成為透明果凍一般的膠狀物。選用鮮活而硬實的大蟹,取其蟹黃和剁碎的豬腿心肉,熬好的雞汁、姜丁、蒜末一起放入豬皮熬成的膠凍內(nèi)拌勻。待它在湯包里蒸熟之后,那脂膏濃厚的膠凍便溶為湯汁了。湯包的皮也是一點馬虎不得,必須用上等的精白面粉,揉、捏上勁之后,辮成一片片極薄絕圓的面皮,這比不得一般做饅頭,它要求厚薄非常均勻,濕燥軟硬恰到好處,因為只要有一點此厚彼薄,那必定是湯包漏汁破皮之處。至于最后一道工序——包湯包。更需有熟練操作技術的老師傅才能勝任。每一動作無不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樣的輕、柔、均勻。唯有這樣,才能保證那一只只湯包蒸熟之后,直至送入口中,能完好無損。
蒸熟的湯包雪白晶瑩,上面的折皺細巧均勻,整個兒恰如一朵朵飽滿圓潤、千瓣緊裹、含苞欲開的玉菊,加之皮薄如紙,幾近透明,稍一動彈,便可看見里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使人感覺到一種吹之即破的柔嫩。別說吃了,光是看,就是一種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