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喜長江大橋位于中國湖北省宜昌市,連接點軍區(qū)與西陵區(qū),北距上游葛洲壩水利樞紐約2.7千米,南距下游夷陵長江大橋約4.9千米;該橋西起點軍區(qū)點軍大道江南大道交匯立交樞紐,沿線跨江南大道、長江大江段,穿至西陵區(qū)后,跨長江三江段、東止于西陵二路西段;途經該橋線路為點軍大道、西陵二路。
整體布局
至喜長江大橋主要有大江橋、三江橋、南北引橋及各立交匝道組成,全橋路段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布置。
設計理念
至喜長江大橋設計以宜昌山水為背景,其中,大江橋主塔以構成的手法,圍合出山的虛型,勾勒出“巴山剪影”的意象,三江橋塔頂階梯造型構成實的山體外形,兩橋主塔虛實結合、遙相呼應。
設計特點
至喜長江大橋主要由大江橋、三江橋兩橋梁組成:
結構特點 大江橋
整體 大江橋采用單跨雙鉸鋼混結合梁懸索橋方案。
主梁
主梁在主塔處上、下游均設有縱向活動支座;主梁與主塔間上、下游均設置側向抗風支座,端部與主塔間設縱向液壓阻尼器
加勁梁采用板式結構的鋼混凝土結合梁,由鋼板與混凝土橋面板結合而成;鋼梁采用Q345qD鋼材,混凝土橋面板采用C60混凝土。。
橋塔 主塔基本形態(tài)為門形框架,主塔有塔柱和上橫梁組成,塔柱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上橫梁采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
纜索 主纜采用預制平行鋼絲索股法,索股為鍍鋅鋁合金高強鋼絲組成;吊索采用銷接式平行鋼絲束吊索,鋼絲采用鋅鋁合金鍍層鋼絲,外擠包雙層PE進行防護,PE內層為黑色,外層為彩色。
錨碇 西側錨碇為重力式嵌巖錨,東側錨碇采用重力式;基礎采用圓形地下連續(xù)墻加環(huán)形鋼筋混凝土內襯支護結構。
三江橋
整體 三江橋采用中亞索面高低塔混凝土梁斜拉橋。
主梁 主梁為變寬預應力混凝土箱梁,中跨主梁標準斷面為單箱五室斜腹板截面;主梁采用縱、橫、豎三向預應力體系。
橋塔 主塔均為獨柱塔,高塔由塔冠、上塔柱一級下塔柱組成,下塔柱為八邊形截面;低塔由塔冠、上塔柱以及下塔墩組成,下塔墩為八邊形截面。高塔及低塔上塔柱斜拉索錨固區(qū)按預應力混凝土A類構件設計。
斜拉索 斜拉索采用中央雙索面扇形布置,采用鍍鋅鋁合金鍍層平行鋼絲索。
至喜長江大橋線路全長3229.681米,其中——
1、大江橋:全長1303米,主跨長838米,采用(250+838+215)米跨徑布置。加勁梁全寬33.2米,中心線梁高3.08米,鋼梁標準節(jié)段長度為16.0米,混凝土橋面板厚22厘米,橫向寬25米。主塔高107.0米,塔頂高程為163.5米。全橋共計2根主纜,每個主纜共127股索股,其中共計127更鋼絲,直徑為5.2毫米,標準抗拉強度為1770兆帕;吊索共51對,吊點標準間距為16米,端部吊點至主塔中心的距離為19米,每個吊點共2根吊索,全橋共204根吊索,其內鋼絲共計151根,直徑為5.0毫米,標準抗拉強度為1770兆帕。
2、三江橋:全長378米,主跨長210米,采用(39+73+210+56)米跨徑布置。主梁梁高3.5米,寬度為26.0至47.5米,其中標準段梁寬33.5米。高塔自承臺頂面以上高度為109.5米,低塔自橋面以上塔高47米。斜拉索橫橋向兩索面中心間距為1.2米,高塔兩側各布置19對,低塔兩側各布置7對;采用鋼絲索直徑為7毫米,鋼絲強度等級為1770兆帕。
技術標準
公路等級 城市主干道
設計速度 60千米/小時
車道設置 雙向六車道
荷載標準 城—A級,人群:2.875千牛/平方米
橋面坡度 縱坡:1.5%(點軍側)、2.3%(西陵側);橫坡:2%(雙向)
設計年限 100年
通航標準 凈高:≥18米
通航凈空 ≥5米
抗震等級 基本烈度6度,按7度設防
至喜長江大橋通車后,與夷陵長江大橋形成中心城區(qū)交通“內環(huán)”,與宜昌長江公路大橋、翻壩、上海—重慶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50)形成宜昌城市交通“外環(huán)”。(宜昌市人民政府 評)
至喜長江大橋通車后與夷陵長江大橋形成中心城區(qū)江北、江南交通“內循環(huán)”,是保障葛洲壩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安全運行、促進壩區(qū)和庫區(qū)和諧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項目。(新華社 評)
至喜長江大橋是替代葛洲壩壩頂公路,保障三峽工程安全運行的重大戰(zhàn)略項目,屬于長江三峽后續(xù)配套工程,對確保三峽大壩和葛洲壩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評)
2009年,至喜長江大橋項目啟動,時稱“廟嘴長江大橋”。
2010年11月8月,宜昌市委員會等率有關部門到點軍廟嘴選址,調研至喜長江大橋前期準備工作。
2011年1月,至喜長江大橋工程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完成;2月,宜昌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公式至喜長江大橋工程環(huán)境影響評價,并首次公布該橋設計細節(jié);5月,至喜長江大橋進行設計方案的征集招標活動;12月,至喜長江大橋完成施工初步規(guī)劃工作。
2012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復,同意建設至喜長江大橋;11月18日,至喜長江大橋動工興建;12月18日,至喜長江大橋進行大江橋首根主墩鉆孔灌注樁開鉆工作。
2013年3月9日,至喜長江大橋進行大江橋西壩車主墩的首根樁基混凝土灌注工作;5月30日,至喜長江大橋工程完成移交合同簽署工作; 6月16日,至喜長江大橋完成三江橋江北側的最后一根主墩樁基的灌注工作。
2014年5月1日,至喜長江大橋完成大江橋主塔封頂工程;12月2日,至喜長江大橋完成主纜架設工作。
2015年2月10日,至喜長江大橋進行首段鋼箱梁吊裝工作;5月5日,至喜長江大橋完成大江橋的合龍工程;11月23日,至喜長江大橋完成三江橋合龍工作,大橋全線貫通,并舉行合龍儀式。
2016年6月25日,至喜長江大橋完成了成橋荷載試驗,符合通車運行標準;7月18日,至喜長江大橋通車運營。
溫度濕度
截至2016年11月,至喜長江大橋裝設有溫度濕度監(jiān)測系統(tǒng)裝置,時刻掌握大橋的溫度相關信息,確保大橋的健康。
橋風監(jiān)測
截至2016年11月,至喜長江大橋裝設有風力風向監(jiān)測系統(tǒng)裝置,時刻掌握大橋的風力相關信息,確保大橋的健康。
燈光設施
截至2017年9月,至喜長江大橋將裝設有景觀照明、路面照明等燈光設備;大江橋主塔、橋纜、吊索、箱梁等關鍵部位設置景觀照明燈,燈光采用先進的電腦投光燈設計,以避免燈光直射江面對中華鱘等珍稀魚類造成干擾和影響;同時大橋燈光系統(tǒng)采用日常和假期雙模式,日常模式返璞歸真,呈現(xiàn)大橋本色,假期模式通過彩色電腦燈實現(xiàn)顏色變化,營造喜慶節(jié)日氛圍。
監(jiān)控測速
截至2017年12月,至喜長江大橋增設測速監(jiān)控等設施,對橋面來往車輛實施超速抓拍工作。
票價票制
2016年7月18日,至喜長江大橋通車運營,全橋免費通行。
通行事項
截至2016年7月,至喜長江大橋禁止中重型貨車、黃標車、低速載貨汽車、摩托車通行;且輕型貨車禁止在早晚高峰時段(07:00至09:00、17:00至20:00)駛入該橋。
技術難題
建設難題
至喜長江大橋主要建設技術難題為:
1、沿江帶狀城市,路橋于立交布置緊湊;宜昌為沿江發(fā)展的帶狀城市,沿江道路為城市主要交通要道,立交工程于跨江橋梁緊密相聯(lián),給主橋設計增加了難度。
2、卵石地層,基礎設計施工難度大;西陵側錨碇基礎采用直徑60米的地下連續(xù)墻擋土、止水結構,錨碇范圍存在厚度超過10米的卵石夾漂地層,具有極強的透水性,地下水與江水聯(lián)通,對設計、施工均是一個大的挑戰(zhàn)。
3、涉中華鱘生態(tài)區(qū)、環(huán)保嚴格;橋址處于中環(huán)尋自然保護核心區(qū),在當時設計時需采取嚴格的環(huán)保措施,確保保護區(qū)不受影響。
施工技術
至喜長江大橋的關鍵技術與設計創(chuàng)新為:
1、良好的耐久性設計;
2、超寬主梁中央索面斜拉橋;
3、卵石地層地連墻技術;
4、完善的環(huán)保設計。
榮譽表彰
項目名稱 所獲獎項
至喜長江大橋 2014年度第四批全國建筑業(yè)綠色施工示范工程
2018年度湖北省市政示范工程金獎
2018至2019年度第二批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yōu)質工程)
“至喜”橋名
至喜長江大橋的名字“至喜”來源于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峽州至喜亭記》;以“至喜”命名大橋,不僅反映歷史事實,還能起到紀念歐陽修、樹立宜昌文化形象的作用。
中華鱘自然保護區(qū)
至喜大橋位于中華鱘核心保護區(qū)范圍內,該橋采用一跨過江、定向照射護欄燈、污水收集系統(tǒng)等環(huán)保措施,有效保護周邊環(huán)境及長江珍稀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