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博物館(Jinhua Museum),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qū)古子城歷史文化街區(qū)東市北街128號,是一座集教育、研究、收藏、保護和展示功能于一體的地級市綜合性博物館。金華市博物館啟用于2015年9月28日,總建筑面積13600平方米。
據(jù)2020年11月博物館官網(wǎng)顯示,金華市博物館有展廳面積4700平方米,館藏文物與古籍共42000余件(套)。陳列展覽以艾青“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為主線,設有“八婺古韻”“神奇大地”“鄉(xiāng)土民風”“百工之鄉(xiāng)”“陳松平國畫”5個常設展覽。
2016年6月,金華市博物館獲評第三批“浙江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20年12月21日,金華市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2008年,金華市博物館大樓落成。
2013年,金華市人民政府追加經(jīng)費,委托專業(yè)團隊籌劃、設計金華市博物館展陳方案,組織專家對方案進行論證、整改。
2015年9月28日,金華市博物館正式開館。
2019年,金華市博物館代管八詠樓、天寧寺、明月樓、邵飄萍舊居、李友邦將軍辦公處等五處場館。
金華市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為13600平方米,有展覽面積達4700平方米,設有“八婺古韻”“神奇大地”“鄉(xiāng)土民風”“百工之鄉(xiāng)”“陳松平國畫”5個常設展覽,分別從歷史學、地質學、社會學、工商文明、文化遺產(chǎn)等多學科多視角解讀金華市。
八婺古韻——歷史學視野中的金華大地
“八婺古韻——歷史學視野中的金華大地”為金華的通史陳列,分“萬年上山”“於越姑蔑”“婺州初興”“千古風流”“八婺興盛”“百年滄桑”六個單元,按時間軸為序講述了金華從一萬年前的上山文化開始,自史前、先秦、秦漢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時期以及近代的金華歷史。
八婺古韻——歷史學視野中的金華大地
“百工之鄉(xiāng)——紅土地上的工商傳奇”展覽的是在金華地區(qū),有一些紅壤廣布的區(qū)域,這些土地不太適宜種植糧食作物。明清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緊張的人地關系成為制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瓶頸。然而,這并沒有把人們引向命中注定的貧困。紅土地上的人們直面現(xiàn)實,將傳統(tǒng)的生存智慧融入事功哲學的現(xiàn)實行動中,在不懈的探索與奮斗中崛起,使金華紅土地綻放炫麗的工商之花,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聞名遐邇的百工之鄉(xiāng)和小商品之都。
鄉(xiāng)土民風——文化遺產(chǎn)視野中的金華古村落
“鄉(xiāng)土民風——文化遺產(chǎn)視野中的金華古村落”展覽內(nèi)容為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架構中,中央政府的行政輻射通常只到縣一級,再往下要通過宗族維持鄉(xiāng)村自治,鄉(xiāng)村社會的本質就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居住群體。該展覽從村落布局與營造、家訓族規(guī)、宗族管理、鄉(xiāng)村節(jié)慶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浦江鄭氏家族、武義俞氏家族等本地大家族為案例,通過宗族治理的具體實踐,展現(xiàn)鄉(xiāng)村自治的運作,用親切而平實的視覺元素,營造古樸、喧鬧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
神奇大地——地質運動的饋贈
“神奇大地——地質運動的饋贈”展覽內(nèi)容為三面環(huán)山夾一川,盆地錯落涵三江。金華地區(qū)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擁有豐富的地質史遺跡,包括古老的恐龍化石、硅化木,奇特的丹霞、巖溶地貌和豐富的地下礦產(chǎn)、溫泉。這些在地質演變中形成的材料,組成了金華自然資源中有特色與價值的部分,與現(xiàn)代金華市經(jīng)濟、文化與生活緊密相連。該展覽主要圍繞古老的地質運動、早期的生命形態(tài)、豐富的地下寶藏三大本地極具特色的自然和地質資源展開,讓人們懷著感恩的心,回溯遙遠的地質史,更清晰的了解大自然的眷顧之心。
兩浙第一樓
八詠樓,原名玄暢樓,位于金華市古子城八詠路中段,南朝齊隆昌元年(494)由東陽郡太守沈約始建,并因沈約登樓賦《八詠》詩而改名為“八詠樓”。八詠樓建于8.7米的石砌城墻臺基上,總用地面積2485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696平方米,由南至北為亭樓、正樓、廳堂和樓屋,依地勢逐級抬高。歷史上八詠樓曾屢毀屢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八詠樓內(nèi)設有以“兩浙第一樓”為主題的陳列展覽,展覽分為八詠名樓”“千古風流”和“詩賦滿樓”三個單元。
李友邦將軍辦公處
李友邦將軍辦公處,位于金華市酒坊巷103號(原101號),建筑原為清代考寓,民國時曾被翻修,建筑面積152.25平方米。1938年至1942年,臺灣著名愛國抗日將領李友邦將軍在此居住和辦公。同一時期,朝鮮義勇隊金華通訊處也設在這幢建筑內(nèi)。2001年,李友邦將軍辦公處與臺灣義勇隊舊址被合并公布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友邦將軍辦公處與臺灣義勇隊舊址是中國大陸保存完好的臺胞抗戰(zhàn)遺跡,是兩岸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和中華民族抗戰(zhàn)的歷史見證。由李友邦臥室兼辦公室、臺灣義勇隊接待處和朝鮮義勇隊辦公室組成。
綜述
金華市博物館自自2015年9月28日開始設置特別展覽以來,已先后舉辦了40次特展,分別是高山仰止——黃賓虹書畫精品返鄉(xiāng)展、“龍行浙江———浙江出土恐龍化石”展、婺寶傳家——首屆百姓收藏大賽精品展、穿越七十萬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文物特展、千杯萬盞——景德鎮(zhèn)、宜興、龍泉、婺州窯傳統(tǒng)工藝杯盞展、金華市博物館文化遺產(chǎn)與兒童水墨的故事、諸侯的禮樂——來自周王朝的青銅瑰寶、大明官器——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瓷器展、長征豐碑——金華市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書畫展、無盡藏——黃賓虹的鑒藏、石回童心——塔石中心小學石頭彩繪展、傳薪——社會捐贈文物精品展、情懷——紀念浙江民盟成立70周年暨金華民盟地方組織成立60周年藝術作品展、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暨兩浙佛教文化藝術特展、童話——金華市第二屆少兒美術作品展、喜上梅梢——杭州@金華博物館館藏梅花書畫精品展、圣旨到——明清圣旨精品展、恐龍在浙里——浙江恐龍大復活系列巡回展·金華特別展、古訓新風——金華家規(guī)家訓聯(lián)展、八婺尋珍——金華市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紅色記憶——金華革命斗爭史展、墨暢百年—施明德書畫精品展、枝頭印痕——紀念葉一葦先生誕辰100周年書法篆刻精品展、“淘”然拾得——民間收藏精品展·陶瓷、清風雋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清風雋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情系八婺——浦江書畫名家捐贈作品展、線與色——宋永進寫意繪畫作品展、郁然有彩寫輝光——福建外銷瓷展、籬菊吐新——金華木版年畫精品展、印象蝴蝶——己亥年迎新春蝴蝶特展、春暖花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書畫年展、婺州窯——傳承·未來、玉影交融——杭州·金華館藏元明清玉器聯(lián)展、委誠求當——洪世川書畫作品展、家的記憶——百年百姓生活印象展、云籠月魂——燈彩藝術展、婺上百年-陳堯山先生書畫印展、潤物錫無聲——傳統(tǒng)錫器匠藝文化聯(lián)展、那山花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助學紀實展。
長山印事——龍淵印社與金華
“長山印事——龍淵印社與金華”于2020年10月01日至12月30日在金華市博物館詩書傳家展廳展出,主要展覽金維堅、畢民望、葉一葦三位近現(xiàn)代印學界大師,在民族危難之際,聚集一批志節(jié)文人,成立了激昂抗戰(zhàn),弘揚國粹的龍淵印社的留存文物,分為第一單元:龍淵興盛、第二單元:烽火逆行、第三單元:繼往開來。
紅色記憶——金華革命斗爭史展
紅色記憶——金華革命斗爭史展為免費特展,是革命專題展。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金華地方黨組織和革命先輩在烽火歲月中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早在大革命時期,金華建立了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金華支部。在國共合作的大革命高潮中,各地工農(nóng)運動蓬勃開展。土地革命時期,金華黨組織領導人民建立工農(nóng)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為探索正確的革命道路進行不懈努力。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金華地方組織高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組織抗日救亡運動,獨立自主地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成為浙東抗日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金華地方積極組織開展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了路西(金蕭)、路南等革命根據(jù)地,配合解放大軍解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