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下雨下雪,
因為雨雪是你的名字。
我喜歡雨和雨中的小花傘,
我們可以把臉在傘下藏著;
我可以仔細(xì)地比比雨絲和你的頭發(fā),
我可以大膽一點偷看你的眼睛。
我喜歡有一陣微風(fēng)迎面走來,
于是你笑了笑把傘轉(zhuǎn)向前面;
我喜歡假裝數(shù)傘上的花紋,
卻偷看傘的紅光映上你的臉;
于是我們把腳步放得更慢,更慢,
慢慢地聽迎面來的細(xì)語的雨點。
我喜歡春天的江南,江南的春天;
我喜歡微雨的黃昏,黃昏的微雨;
我喜歡微雨中小小的紅花紙傘;
我喜歡下雨,因為我喜歡你。
但我更喜歡晶瑩的白雪,愿意作雪下柔軟的泥。
金克木,生于1912年,安徽壽縣人。1928年任小學(xué)教員,1950年到北京求學(xué),開始發(fā)表詩文。1955年在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當(dāng)職員,半年后離職。1958年曾到香港,為《立報》編輯;次年又到湖南教書。1941年到印度加爾各答,任《印度日報》(中文)編輯。1946年回國后,任武漢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1948年任北京大學(xué)東語系教授。在20世紀(jì)50年代與戴望舒相交論詩,曾于1956年出版詩集《蝙蝠集》;到20世紀(jì)80年代,還寫了《寄所思二章——紀(jì)念戴望舒逝世三十周年作》。他作詩不多,致力于古印度詩歌翻譯與研究工作,主要譯作有《致法利呵三百詠》、迦利陀沙的《云使》、《印度古詩選》,巴勒斯坦詩歌《控訴》、泰戈爾《我的童年》以及《古代印度文藝?yán)碚撜g》等。并有專著《梵語文學(xué)史》、《中印人民友誼史話》等。
讀《雨雪》很容易讓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雨巷》寫春雨中的油紙傘,寫在雨巷的徘徊和期待、惆悵和愁怨,風(fēng)格抑郁低沉。金克木是戴望舒當(dāng)年的詩友,金克木的《雨雪》也寫春雨,也寫油紙傘,然而明麗清新,歡快活潑,稚氣可掬,在這里沒有一絲愁緒,心無纖塵,玲瓏剔透。這在20世紀(jì)30年代象征主義詩風(fēng)興起的潮流中,是很少有的。
金克木的這首詩,與象征主義的憂郁毫無關(guān)涉?!队暄芬辉娒鼷惖萌缤拔逅摹睍r期汪靜之等湖畔詩人的情詩,這首詩喚起了人們對少年時代天真美好的記憶,這也許是詩人已經(jīng)從憂郁里走出來了,也許是詩人讀透了叔本華與柏格森,因此能夠灑脫地回到少年時代的自我。因此這首詩在當(dāng)時的詩壇上,是屬于別一種境界,別有一番情趣的。
青年時代,情竇初開,正好是,臨近初戀而又情意朦朧的時節(jié),在這個時期,朦朧的初戀既神秘又美好。每個細(xì)微的動作,每一個無意的眼神都帶來無窮的遐想與意味。本詩中寫在傘的遮蓋下,看你的秀發(fā),看你純凈的眼神,看你的微笑,看你臉上青春的紅暈,看你擺弄小花傘,放慢腳步諦聽雨打紙傘的輕快絮語。這一系列的動作與細(xì)節(jié),惟妙惟肖地寫盡了青少年純潔無瑕的心態(tài)與純真的情感。
詩的構(gòu)思精巧而又自然。詩從喜歡下雨下雪破題——“因為雨雪是你的名字”——很自然地進入了情境。接下來,以小花傘作為中心意象,以兩節(jié)文字作為鋪墊,充分地抒寫傘下的情趣。第四節(jié)前四句把詩境開擴了一些,把鏡頭拉開了一些,仿佛要作結(jié)尾的樣子。等讀到最后二句,我們才記起詩題里那個“雪”字,于是,一個突兀的轉(zhuǎn)折,詩意深化了:雨是我所喜歡的,因為在雨中我喜歡上了你,但我更喜歡雪,喜歡你向我作更深入的感情滲透,我渴望是雪下的泥,把你的晶瑩一滴滴地全部滲透進我的溫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