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瓣蘭的野生資源主要分布于中國臺灣、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等地區(qū),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三江并流地區(qū),包括迪慶、怒江、麗江、大理、保山等地。該區(qū)域海拔高差大,干濕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森林覆蓋率高,土壤濕潤,養(yǎng)分足。而蓮瓣蘭較多生長于該區(qū)域海拔800-2500米的草坡或透光的林中或林緣處,生長過程需光少,土壤腐質層松軟,通風透氣,空氣濕潤。屬于溫帶和寒溫帶季風氣候,且“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降雨量為800-1500毫米,空 氣濕度高,一般6-10月為雨季,雨熱同期。喜陰畏曬,喜濕畏澇,喜溫畏暑。
蓮瓣蘭為細長的線形,葉片質地較軟,稍革質化,弓形彎垂,長35-60厘米,寬0.4-0.6厘米。葉基部有稍膨大的假鱗莖可儲存水分和養(yǎng)分,根為圓柱狀肉質根,直徑0.5-1厘米,長可達20-40厘米?;ㄜ鸩怀黾?,一稈有花2-4朵?;◤?-6厘米?;ㄒ园咨珵橹?,略帶紅色、黃色或綠色。萼片三角狀披針形,花瓣短而寬、向內曲,有深淺不同的紅色脈紋,唇瓣反卷、有紅色斑點。花清香。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在自然條件下,蓮瓣蘭一般每年4 月份開始恢復生長,5-6月份春芽才集中出土,7-9月份新芽旺盛生長,9月份前后花芽出土,部分植株可萌發(fā)秋芽,10月份以后植株生長逐漸停止,花芽經過一個低溫過程后,于元旦前后花葶伸長、排鈴、開花。
夏季最高氣溫不高于35℃,冬季最低氣溫不低于-5℃的地區(qū),普通連棟溫室內部覆蓋一層遮陽率約70%的遮陽網即可進行蓮瓣蘭設施栽培。在夏季酷熱地區(qū),需在溫室外增加外遮陽系統(tǒng),并在溫室內加裝濕簾降溫系統(tǒng),使設施內夏季晝夜溫度控制在蓮瓣蘭適宜生長的范圍。在冬季嚴寒地區(qū),可考慮使用日光溫室或采用多層膜覆蓋的方式進行保溫,因蓮瓣蘭冬季進入休眠期,花芽需經過一個低溫過程才能正常開花,所以一般冬季夜間溫度控制在0-5℃即可。
設施栽培蓮瓣蘭基本上采用盆栽方式,因此設施內部需要建設苗床,如果采用營養(yǎng)缽栽培,可采用移動式或固定式苗床網,苗床寬度1.5-1.8米,高度0.7米;如果用硬塑料盆栽培,可用鍍鋅鋼管或方管制作栽培架,寬度1.5-2米,高度0.6-0.8米,每隔3米設1支撐架,鋼管或方管可做成固定或活動式,活動式的便于根據蘭花盆徑進行調節(jié)。澆水一般采用人工澆水或配套微噴灌系統(tǒng)。
蓮瓣蘭根系較粗長,設施栽培一般用蘭花專用塑料盆種植,盆四周留有通氣孔,盆底帶疏水罩,便于排水。常用的有7寸(上口徑19厘米、下口徑11厘米、盆高23厘米),8寸(上口徑21厘米、下口徑12厘米、盆高25厘米),9寸(上口徑23厘米、下口徑13厘米、盆高27厘米)3種規(guī)格,根據植株、根系大小選用,以植株根系全部放進花盆后不顯擁擠為原則。
蓮瓣蘭栽培基質傳統(tǒng)上多采用當地的腐葉土,設施栽培則采用有機+無機顆粒基質進行栽培,這樣的基質干凈衛(wèi)生、不易滋生病蟲害,便于統(tǒng)一管理。有機基質包括樹皮塊、花生殼、櫟樹葉等,均需腐熟,無機基質包括火山石、陶粒、公分石、植金石、珍珠巖等,除珍珠巖外,所有基質均需篩成1-2厘米規(guī)格的顆?;蚱瑺?,因地制宜取2種以上泡透并清洗干凈,混合均勻才可用于蓮瓣蘭上盆。常用基質配方為樹皮塊:櫟樹葉:火山石:珍珠巖體積比為2:2:4:1。
上盆時先把植株放入盆內,一手輕提植株基部,根系舒展開,假鱗莖上部略低于盆口,另一手添加基質,邊加邊輕輕搖晃蘭盆,使基質與根系緊密接觸,不可按壓基質,以免影響通風或損傷蘭根,基質添加至剛好蓋住假鱗莖上部,并低于盆口1-2厘米。上盆完成后即可上栽培架并澆定根水,第1、2遍水需澆透,最好接上細眼噴頭大水沖洗至盆底大量流水,盆內雜質及細小顆?;緵_洗干凈才算完成。
國蘭光合作用的光補償點為5-50微摩爾/(平方米·秒),光飽和點為200-600微摩爾/(平方米·秒),不耐強光,蓮瓣蘭設施內需常年覆蓋一層70%遮陽網,5-11月溫度升高、光線過強時,可加蓋1層50%遮陽網。蓮瓣蘭營養(yǎng)生長對溫度較敏感,對光周期不敏感,而花芽分化及抽葶開花對光周期較敏感,夏至過后花芽加速分化并出土,冬至過后花葶伸長并開花。一般可通過秋冬季節(jié)人工增加溫度和增加光照時間促進營養(yǎng)生長,提高發(fā)芽率,抑制花芽分化,這方面研究還比較粗淺,缺乏科學的數據支撐。
采用顆?;|栽培,盆內通風透氣性較好,但對溫度的緩沖作用也降低,冬季低溫情況下蓮瓣蘭更容易凍傷,所以設施內溫度冬季夜間要避免低于0℃,白天控制在20℃以內。蓮瓣蘭以苗論價,因此提高發(fā)苗率和增加一年內的發(fā)芽代數是實現蓮瓣蘭快速繁殖的有效方式,而溫度管理是蓮瓣蘭設施高效栽培技術的核心。春夏秋三季,應盡量營造適宜蓮瓣蘭生長的溫度環(huán)境,早春促進蓮瓣蘭盡早發(fā)芽,晚秋延長蓮瓣蘭的生長期,避免過早進入休眠期。為促進蓮瓣蘭生長,設施內夜間溫度控制在10-15℃,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可以保證植株生長健壯,長勢強。
白天50-70%的空氣濕度與夜間60-90%的空氣濕度有利于蓮瓣蘭的生長,植株翠綠,油性十足,但通風不良或長期高溫高濕容易導致蓮瓣蘭抵抗力降低,環(huán)境適應性差,稍不注意容易染病死亡,所以蓮瓣蘭設施栽培需要在適當通風的前提下盡量增加空氣濕度。
蓮瓣蘭雖然耐旱,但生長期需要提供充足的水分才能促進植株生長,顆?;|瀝水性好,需增加澆水頻次。夏秋季節(jié)可每天澆水1-2次,冬春季節(jié)需要適當控水,3-7天澆1次即可。但要注意,澆水時水溫、氣溫、土溫要盡量接近,夏秋可在早晚澆,冬春宜在11:00前后澆,澆水后注意通風,避免葉心長時間積水。
蓮瓣蘭設施栽培多采用緩釋肥+追肥的施肥方式,春季植株上盆后20天,盆面施氮:磷:鉀比例為14:13:13的“好康多”緩釋肥或氮:磷:鉀比例為14:14:14的“奧綠”緩釋肥5-10克,在生長期,每隔15天隨澆水噴施1次尿素、磷酸二氫鉀混合溶液,總濃度控制在5‰以內,按春夏偏氮肥,秋偏磷鉀肥的原則使用,冬季及早春可不追肥。另外,1個月葉面噴施1次氨基酸水溶肥,有利于植株生長。
蓮瓣蘭可采用播種、組織培養(yǎng)和分株等方式進行繁殖。播種和組織培養(yǎng)方式因技術要求高、投資大、周期長,生產中應用不多。分株是蓮瓣蘭繁殖的主要方式,通常在早春植株尚未恢復生長或秋季當年新株長成時進行,原則上要求分株工作期間白天溫度低于25℃,夜間溫度高于5℃。蓮瓣蘭植株基部假鱗莖緊密相連,分株時需用銳利的剪刀或手術刀片從假鱗莖連接點分開,分株傷口要盡量小,一般切分為2-3株1叢。名貴品種常將成年植株分開成單株上盆栽培,可促進多萌發(fā)新苗,但管護不當容易長成弱苗。
分株完成后需要整理植株,剪除殘花、枯死葉鞘、空根,干枯葉片或葉尖病死部分也需剪去,然后全株浸泡入50%多菌靈800倍+72%農用硫酸鏈霉素2000倍混合溶液中消毒15-30分鐘,撈出后根向上,葉向下倒置在陰涼處稍晾干,最后植株傷口涂抹多菌靈、代森錳鋅、硫磺粉或甲基硫菌靈類果樹傷口保護劑,即可盡快上盆種植。分株后新芽萌發(fā)到長成成年植株約需半年時間。
設施內蓮瓣蘭病害主要有莖腐病、軟腐病、炭疽病、病毒病等,蟲害主要有蚧殼蟲、紅蜘蛛、蛞蝓等。病蟲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從環(huán)境、基質、植株及日常管理中要做好清潔衛(wèi)生工作,每個月噴灑50%多菌靈800倍液、72%農用硫酸鏈霉素20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1000倍液1次預防病害,噴灑40%氧化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1000倍液來預防蟲害,注意交替用藥。發(fā)現病蟲害發(fā)生的需要及時用藥治療,確診為病毒病的植株要移出設施外盡快集中銷毀,避免傳染。
蓮瓣蘭是中國傳統(tǒng)名花,國蘭中的重要一員。蓮瓣蘭具有花色豐富,株型優(yōu)美,枝葉秀美,發(fā)芽率高,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易開花等優(yōu)良特性,深受中國人喜愛。